安阳处置“僵尸企业”:上下齐攻坚 啃下“硬骨头”

2018-06-29 09:42:49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当前,我省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安阳市,坚持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力度,克服资产质量差、变现难度大、职工安置难、遗留问题多等重重困难,以超常之力于今年4月25日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比省定时间节点提前4个月完成处置任务,打了一场漂亮仗。

  安阳市化压力为动力,在处理“僵尸企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啃下这些“硬骨头”

  在国企改革中,安阳市对全市几十家未改制国有企业中的“空壳”企业以及停产停业多年的特困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

  这些企业大致分三种类型。一类是“空壳”企业,属于“无土地、无房产、无机器设备”的“三无”企业;一类是“脱壳”企业,资产出让后,仅剩一个“壳”;一类是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后遗症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处置起来难度极大。6月28日,安阳市国资委副主任郭艺鸣对记者说:“这些‘僵尸企业’不破产,设备因停产老化,资产流失呈‘冰棍’效应;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其他欠费每年递增,负债会越来越大,呈‘膨化’效应。”

  豫北棉纺织厂是1903年建厂的老厂,总人数达12700多人,因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佳,包袱沉重,企业走进了死胡同。安阳市企改办算了一笔大账:“假如这家企业晚破产一年,仅五项社会保险费和职工经济补偿金,就需要增加5000多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破产成本将逐年增加。”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安阳市委、市政府铁下了心,早处置早主动,坚决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啃下这些“硬骨头”。

  多部门组建处置队伍联合攻城拔寨

  安阳市委、市政府在处置“僵尸企业”中,拿出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劲头,选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高规格的处置队伍来攻城拔寨,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主抓,国资委、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联合攻打堡垒,法院也开通了“绿色通道”。

  长痛不如短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矛盾。安阳市采用“打包”的创新办法集中办理企业破产。同时,他们先筹资安置职工,再进行企业破产财产的变现。安阳市领导态度坚决:“不把职工问题解决好,国企改革就算不上成功。”

  “僵尸企业”大多资产质量差、变现难度大、职工安置难、遗留问题多。市财政从预算中安排1700多万元资金,用于市属“僵尸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确保了市无缝钢管厂、市纺织工业物资经销公司2家“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顺利推进。

  为了加快“僵尸企业”处置进度,安阳市利用市国安公司托管平台和市文旅集团,在短时间内筹资2.2亿元,用于解决包括“僵尸企业”在内的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为帮助“僵尸企业”市汽车配件厂尽快完成资产处置,市国安公司在多次查看企业现场和资料的基础上,积极筹措收购该厂土地和房产的资金,加快了该企业破产工作进度。

  市财政对市国安公司筹资的贷款进行为期两年的利息补偿,全力支持国有平台公司的运作。安阳市把以往国有破产企业遗留资产集中统一处置,做到“一盘棋、通算账”,保障了处置工作的资金来源。

  去年9月,省政府部署“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后,安阳市在处置完41家“僵尸企业”的基础上,对全市最后14家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发起了猛攻。市委书记李公乐、市长王新伟多次听取“僵尸企业”处置汇报,研究解决问题。

  为加快处置工作进程,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安阳市建立了国企改革工作周专题会和月例会制度,由常务副市长陈志伟主抓,及时研究解决“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市政府督查室和国资委每周督导进度,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及时送达督导单,直至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企业没有了,但退休人员有了“新家”

  一些“僵尸企业”被处置后,其退休人员的劳资档案谁来接收?遗留问题谁来解决?

  2015年5月,安阳市国资委在全省创新组建了托管平台——安阳市国安公司,负责全面接管已破产终结企业的遗留问题。安阳市国安公司董事长乔海宾告诉记者,他们的职责就是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他们办理医保、丧抚、重症慢性病报销,以及欠款兑付等工作。

  在去年驻安阳省属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中,安阳市国安公司也参与其中。这家公司与安钢集团、安彩高科等10余家国企签订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移交协议,成立服务驿站,通过电话、微信、信函、上门等形式,与接收人员取得联系,了解需求、解决实际困难,让退休人员重新找到了归属感。

  据统计,安阳市国安公司已与安阳市自行车厂等30余家破产企业签订了托管协议,接管市属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等特殊人群1.1万人,接收驻安省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1.3万人。

  安阳市国资委主任郑惠国说:“截至目前,我们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遗留问题企业,盘活了资产和土地,也让近2.8万名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本报记者任国战本报通讯员张遂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