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薯的变迁

2018-08-13 11:21:26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河南日报讯:“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曾经是国人的主要口粮,“拳头口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红薯却变成无人问津的小杂粮。而今,被誉为“抗癌食品”的红薯,走上了越来越多百姓的餐桌。

  红薯的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起伏?我省红薯的种植情况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60岁的李花出生在遂平县阳丰镇郑湾村。说起红薯,她是爱恨交织。对红薯有情,是因为红薯救过她的命,“最穷的时候,在公社工作的父亲每天晚上回家,将自己省下的一块红薯带给我。”对红薯恨,是因为过去吃得太多了,至今一吃红薯就恶心。

  “上世纪60年代末,全省红薯种植面积高达1500万亩,红薯也成了农村家庭的主要口粮。”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张振臣说。

  红薯的命运在1982年发生巨变。这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迅速推广。李花说:“大锅饭砸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我们都吃上了白面馍。口粮变了,种红薯的也就少了。”

  与此同时,玉米取代红薯成了秋粮的主要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大幅萎缩的红薯,自然也从“拳头口粮”变成了小杂粮。张振臣说:“上世纪末,红薯种植面积大概只有200万亩。而且,种红薯主要是为了打粉做粉条。”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价格不断走低,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日益重视。红薯这样一种非常普通的食物,因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抗癌等功效,种植面积出现了回升。

  今年64岁的襄城县双庙乡门楼李村村民纪安平,与红薯打了一辈子交道,还与省农科院联合研发了红薯新品种——郑薯20。“我种的红薯口感好,品质高,都是按一斤4元卖出去的,一亩地能挣2万多元。”

  像纪安平一样,现在种红薯的越来越多,种植的新品种也越来越广,全省每年红薯种植面积都保持在500万亩以上。在项城市红旗合作社的栾玉亭看来,鲜食红薯现在很受市场欢迎。“不仅越来越好卖,效益也比直接打粉高出不少,明年我也要多种一部分鲜食红薯。”

  如今,喜欢鲜食红薯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种红薯自然也得跟上市场的变化。张振臣告诉记者,“鲜食红薯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多,说明‘小杂粮’的时代过去了,红薯正演变成新的消费品。”

  “虽然我省种植的鲜食红薯品种众多,但绝大多数是外省品种,自主研发的品种很少。”省农科院粮作所薯类杂粮作物研究室主任杨育峰说,过去红薯品种研发主要追求高产量、高出粉率,这是我省鲜食红薯品种较少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加大对鲜食红薯品种的研发,适合中原地区种植、产量高、口感好的红薯新品种指日可待。”(本报记者 李运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