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留住了乡愁 迎来了幸福

2018-08-21 10:04:42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豫见国际-图片】【 移动端-焦点图】禹州:留住了乡愁 迎来了幸福

    风景如画的禹州市鸠山镇下泉村 朱清摄

  【豫见国际-图片】【 移动端-焦点图】禹州:留住了乡愁 迎来了幸福

  禹州市浅井镇扒村上演一场旗袍时装秀牛原摄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中央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

  王宏武禹州市委书记

  盛夏的禹州乡村,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中,一幅美丽画卷渐次展开: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行行树木碧绿青翠,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一个个庭院洁净有序,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处处洋溢着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禹州市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内外兼修、共建共享,实施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乡村面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6月下旬,在禹州市召开的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盛赞禹州提供了“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禹州何以成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排头兵?他们怎样让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

  1

  水清潺潺清流绕山坳

  提起“豆腐村”,人们的刻板印象就是污水横流、臭气扑鼻。可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却不见了“旧面孔”,展现出“新容颜”:河底水草招摇、水体清澈,两岸绿带环绕,空气里也闻不到一点儿异味。

  刘沟村是一个拥有百年豆腐制作历史的小村庄。“原来刘沟村有两个‘有名’,一个是豆腐有名,一个是脏乱臭有名,村民在制作出鲜美豆腐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影响了生活品质,更制约了豆腐产业的发展。”火龙镇党委书记朱国贤介绍。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2013年10月以来,刘沟村启动了“三治理一提升”工程,即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散煤燃烧治理和产业提升。尤其是在治水方面,他们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8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和微型湿地公园,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0吨。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让各家各户、各豆腐作坊流出的污水汇聚一地,经过净化后实现达标排放。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禹州市鸿畅镇李金寨村。在连通污水处理系统的小型人工湿地旁,村委会主任李孝伟介绍:“湿地的规划建设,依托于这里地形的自然落差,通过植物吸附、滞留、过滤进行污水再净化,实现了运营零成本。”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刘沟村、李金寨村是禹州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缩影。

  在改革大潮中,禹州经济高速发展,逐步富裕的农村居民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花架子,而是落实中央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说。

  自2013年以来,禹州市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所思所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强化担当,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致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如今禹州市679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施社区“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半数以上村庄实现“村庄美、环境美、生态美、庭院美”的目标。2014年以来,禹州市蝉联“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称号,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2

  景美田园风光美如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行走在禹州市夏都街道办事处华庄社区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上,道路两侧随处可见栽植花卉、林木、瓜果、蔬菜的花园、树园、菜园、游园,与点缀其中的石磨、石桌、石凳等“老物件”,共同构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民俗风貌。

  这“四园”均由荒芜宅基地整治而成。目前,华庄社区共整理荒芜宅基地127处,新增土地38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

  华庄社区的美丽整洁,还离不开“厕所革命”。今年以来,全社区939户旱厕全部改造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大大提升了社区环境。居民张彩霞家的简易旱厕改造成双瓮式化粪池厕所,还配备了消杀设施。她说:“改造后,可以防止粪液泄漏、控制蚊蝇滋生,院子里也没了臭味,实现一举多得。”

  目前,禹州市已完成6个乡(镇、街道办)8个行政村的改厕试点工作,两年内将全面完成全市28.4万户农家的厕所改造。

  8月14日,不到早上五点半,禹州市顺店镇柳林村的村民保洁员李桂枝就上岗了。她穿着环卫黄马夹、挥舞着大扫帚,让村间马路变得干净整洁。早晚清扫,日间保洁,李桂枝“一点儿不觉得累”,“村子干干净净,我在家门口挣到工资,干得可开心!”

  像柳林村一样,禹州市按照每1000人配备2名保洁员的标准,配齐配强农村保洁队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实现了从“靠风刮”到“有人拉”的转变,使禹州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无论是“厕所革命”还是环卫保洁,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障。2013年以来,禹州市通过安排财政资金、整合涉农资金、争取奖补资金等途径,累计整合资金12.2亿元,其中,引入社会投资2.4亿元——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如今,在禹州广阔乡村,人们行走在花木婆娑、干净整洁的村中街道,吹拂着乡野间的阵阵清风,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新农村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喜人风貌。

  3

  业兴产业为基强支撑

  产业兴,百业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带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必须与推动产业振兴紧密结合。

  在神垕古镇,虽然不是假期,但是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小巷里流连,在老宅前驻足,游古镇、看开窑、买钧瓷,品味“活着的千年古镇”的魅力;在国家级传统村落扒村,来自郑州、洛阳、开封的游客同样不少,人们带着好奇心,穿梭在清代民居建筑群,行走在青苔石板路,鉴宝赏瓷看古玩,收获颇丰,兴致满满。

  禹州市结合乡村实际和传统特色,对确定的扒村、大涧村、山底吴村等特色文化乡村和文旅景点进行重点包装,逐村设计制订特色主题、发展规划和提升方案,在保持村庄整洁和传统原貌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和成熟模式,重点发展集餐饮美食、古玩鉴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家游、休闲游、体验游等,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特色、有文化、有依托”。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产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让禹州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迈进。

  借助“退耕还林”东风,文殊镇陈南村将种植核桃、发展核桃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围之道,建成了许昌市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和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民增效,并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的殊荣;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刘沟村让环保与发展比翼齐飞,豆腐作坊由10多家增加到40多家,产销量增至每天2万多公斤,“进美丽乡村、品刘沟豆腐”的品牌越叫越响。

  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禹州市成功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558个、美丽乡村235个、美丽乡村群23个,36个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4个村进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神垕镇跻身全国首批特色小镇。

  禹州市市长范晓东说:“要想把农村真正建设成美好家园,离不开产业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产业发展又离不开优美环境的打造。可以说,只有让农村美起来、产业强起来,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人和笑声朗朗幸福长

  美丽乡村从哪里来?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更离不开人的素质的不断提升、优化。

  大门口墙壁上,悬挂着“共产党员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匾;客厅门前,是书写有家风家训的木质楹联……在鸿畅镇李金寨村村民谷红霞家,窗明几净,各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净利落。拿出“五美示范庭院”的荣誉证书,女主人的笑声飞出了客厅。

  按照“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五美”标准,禹州市开展“五美示范庭院”评比表彰活动,动员全市妇女争做卫生整治的带头人、主力军,做到户户参与、妇女争优、全家上阵。

  像谷红霞一样,如今,禹州市创建乡镇级“五美示范庭院”6.5万余户,创建市级“五美示范庭院”2000户,把文明风尚、家风建设、健康文化有机融入美丽家园建设。

  在禹州市方岗镇吕沟村,每到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吃过晚饭后,村民总是习惯到外边散散步、跳跳舞。“以前村里没有文化广场,晚饭后大伙儿不是在家里看电视,就是聚在一起打牌,现在有了文化广场,就多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李水堂告诉记者。

  禹州市郭连镇黄台村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在主要街道两侧精心打造粉墨飘香的文化长廊,将古代孝子黄香“扇枕温衾”的本土“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手绘墙画展现出来,让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深入人心。

  乡风文明,内外兼修。结合环境整治,禹州村村“种”文化:农家戏唱起来、农家书屋建起来、农民画家多起来……文化氛围形成了,村民便在潜移默化中文明起来。

  同时,禹州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全市53个省级贫困村中,鸠山镇张家庄村、磨街乡刘门村等33个贫困村成为美丽乡村,磨街乡常门村、鸠山镇南寨村等13个贫困村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

  绿树浓荫正怡人,满架蔷薇一院香。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禹州的乡村美了,家庭美了,人心更美了。“水清”“景美”“业兴”“人和”,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全省广大乡村定能变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乐园。⸈꼈㬈7

  28.4万

  目前已完成6个乡(镇、街道办)8个行政村的改厕试点工作,两年内将全面完成全市28.4万户农家的厕所改造

  558个

  成功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558个、美丽乡村235个、美丽乡村群23个,36个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6.5万

  目前全市已创建乡镇级“五美示范庭院”6.5万余户,创建市级“五美示范庭院”2000户(许昌观察记者 董学彦 王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