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陕州区推出“1+1”非贫带贫金融扶贫模式

2018-09-10 11:39:16  来源:大河报  责编:赵滢溪

【要闻-文字列表】【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图片新闻列表】三门峡陕州区推出“1+1”非贫带贫金融扶贫模式

  贫困户阴涛然在大棚里忙碌着 通讯员赵宏卫摄影

  大河报讯:如何让扶贫力量延伸至贫困户,提升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三门峡市陕州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卢氏学习后,对扶贫模式进行创新,唱响了金融扶贫“陕州经验”,使陕州区的脱贫工作闯出一条新路子,迈向新台阶。

  日前,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深入陕州区进行了采访。

  贫困户入棚打工开启“创业”新生活

  秋已至,天转凉,风变爽。

  位于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果蔬大棚一派繁忙的景象,大棚蔬菜种植户王海蛟和贫困户阴涛然正忙着为“冬茬”的西红柿拨芽、授粉。

  “另一个棚种的香瓜已经挂果,预计10月份就可以采摘出售了。”王海蛟边忙碌边告诉记者,额头上布满了汗水。

  去年8月,陕州区政府创新推出了“1+1”非贫带贫的金融扶贫模式,王海蛟和阴涛然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人。

  王海蛟是张汴乡西王村的非贫困户,看到本村日光温室大棚的大好形势,他一直计划再上一个果蔬大棚。“我有致富的干劲,但苦于建造大棚成本高,我资金不足,再建一个果蔬大棚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王海蛟告诉记者。

  随着脱贫扶贫的深入开展和金融扶贫的宣传普及,王海蛟了解到,非贫困户带领贫困户就能在银行贷款5万元,他连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村金融服务部。

  “隔壁刘寺村的阴涛然和我是亲戚,知根知底,我俩就自愿结成帮扶对子。我也贷出了5万元‘1+1’带贫贷款,扩大了果蔬大棚的种植规模。”王海蛟说,“又建了一个棚,我的年利润也翻了番,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我一直想从事种植业,但不懂技术,家里有两个孩子,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赚钱,日子越过越穷。”贫困户阴涛然说。去年9月份,阴涛然来到王海蛟的果蔬大棚开始了“创业”新生活。

  “现在我有了帮扶人,大棚活儿忙时,我就来这里打工,一年有近一万块的收入。而且学了技术,过几年我计划自己也弄个大棚搞种植,争取早日摘穷帽,当上种植大户。”阴涛然的笑容从心里溢到了脸上。

  先富带后富“1+1”扶贫模式创新帮扶

  “陕州区是非贫困区,我们结合自己情况,对‘卢氏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出的‘1+1’扶贫模式,让先富带后富,这一模式也被确定为金融扶贫‘陕州经验’。”陕州区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如何理解这个扶贫模式?记者了解到,“1+1”扶贫模式,即一个非贫困户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通过乡村党组织“牵线搭桥”“自由结合”等方式,引导非贫困户与贫困户强弱搭配共同发展。

  “非贫困户成为贷款主体,享受区财政贴息扶持等相关政策,带动一个贫困户增加收入、增强致富能力。”陕州区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一模式有效打破了金融扶贫政策只对准贫困户的局限性,有力支持了有项目也有带贫意愿和能力的非贫困户发挥致富能手、经济能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带贫作用。

  据介绍,目前,陕州区已发放办理金融扶贫贷款43853.6万,户贷率达53.26%,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1+1”模式,为全区944户非贫困户发放贷款5270.5万,为该区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房琳 任欢 通讯员 肖伟 王丹文 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