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蛋糕”能为郑州带来什么

2018-10-26 10:24:53  来源:郑州日报  责编:赵滢溪

  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的,就是马拉松比赛的门票。

  如今,很多城市都在争相举办马拉松赛,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不仅仅是因为马拉松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新名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同时,马拉松还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对于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1月3日,首届“郑州银行杯”郑州国际马拉松赛(简称“郑马”)将鸣枪开跑,届时来自全球的22000位跑友,将齐聚郑州,共赴约会。

  那么,作为郑州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马拉松,这个“奔跑的蛋糕”将会为郑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让我们算一算马拉松背后的“经济账”。

  吸引三万多人到郑“消费”

  “一场马拉松赛,数万人到一个城市,餐饮、购物、交通住宿……都会为这座城市带来巨大的收益。”作为此次“郑马”的主办方之一,北京中迹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司书健说。

  事实也是如此。在网上有关“跑马”的贴吧里,随便逛一逛,会发现不少网友除了交流跑步经验、分享跑步信息,还喜欢聚在一起聊装备、聊费用。

  网友“tgaga”去年刚刚从广州到无锡跑了半程马拉松,他告诉记者,来回机票加上改签花费了1800元、酒店住宿900元、景点门票160元、吃饭100元、来回打车200元、报名费160元,共计3320元。

  在郑州从事行政工作的孙先生是一位跑步爱好者,在家门口举办的“郑马”自然不能错过。他告诉记者,在跑步装备上,因各人经济条件的不同,投入上会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而言,一双专业跑鞋加一套压缩衣裤。最低也得1000元靠上。比较‘豪’的选手,如果都买专业的大品牌产品,再加上高端的运动眼镜、运动摄像机等电子设备,一身行头下来轻松过万。”孙先生说。

  “此次‘郑马’将有22000名选手参赛,其中大多数为外地选手,预计会吸引3万多名外地人员到郑参赛或参观旅游,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将从各个方面拉动郑州的经济。”司书健说。

  直接经济收入或将超亿元

  不难发现,马拉松赛事带动了整个路跑产业链实际收益,马拉松参赛者的基本装备从遮阳帽、运动耳机、眼镜、速干衣、智能手环、跑步鞋等价格从上千到上万不等,以及一系列专业跑步健身课程的火爆。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马拉松经济还带动了航空、物流、酒店、宾馆、餐饮、电视直播权、新媒体营销、文化、旅游、消费等相关收入。

  实实在在的数据最具有说服力。据司书健介绍,在“兰马”举行之后,2011年到2015年底,兰州的旅游人数已经达到4121万人次,比兰马之前提高了4.6倍,同时,旅游收入达到334.56亿元。兰州中山机场的吞吐量从当年的360万,增加到现在超过1200多万人次,特别是国际游客人数增加20多倍。

  据厦门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近2.3亿元的直接经济收益;据厦门大学与广告研究中心以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游客调查和厦门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为基础,经评估,厦门国际马拉松在2016年给厦门带来价值大约15.1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市场。

  对此,司书健表示,举办马拉松最显而易见的“红利”便是旅游业和服务业。同时,还将带动相关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保守估计,此次“郑马”将会给郑州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超过1亿元,后续的包括旅游、消费、投资等传播价值超10亿元。

  打造城市软指标

  持续注入新动力

  越来越多的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看重的并不是它带来的一时经济“红利”,而是借助马拉松,打造“城市名片”的软指标,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世界顶尖的城市都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公司’,因为每个城市都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希望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世界知名活动创意与传播领域专家贝特朗·比亚德表示,城市最佳的自我推销方式,就是马拉松。

  据悉,为了更好地展示郑州形象、提升营商环境,此次“郑马”的比赛赛事线路将从老城穿越新城,将郑州市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发展成就的地标串联,通过央视、卫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全程直播,充分展示城市地标景观,用国际化的马拉松赛事把郑州3600年商都文明与“国际枢纽”之城的发展新貌融合起来,让参赛选手充分体验郑州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魅力,向海内外宣传推介郑州。

  “郑州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马拉松会成为一个‘窗口’,让国内甚至国际跑者了解郑州的发展和郑州的变化,助推郑州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司书健充满信心。(郑报融媒记者 赵柳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