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2018-11-29 11:23:10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甘山红叶醉秋色王琳摄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陕州地坑院王琳摄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高阳山温泉肖伟摄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张汴乡草莓生产基地肖伟摄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二仙坡苹果硕果累累肖伟摄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纵横交织的陕州区交通网络王琳摄

【豫见国际-图片(页面标题: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陕州:传承创新促发展 勇立潮头唱大风

  骏通车辆公司江波摄

  禹开三门、夏商征战、分陕而治、甘棠遗爱、秦晋之好、唇亡齿寒、假虞灭虢、崤之战……6000年来,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这方神圣而又美丽的热土上,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和成语。

  越来越多的陕州元素唱响了国内外。陕州地坑院已成为三门峡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名片,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剧《孙安动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展演,轰动全国;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锣鼓书、穿山灶、十碗席等陕州文化随着《魅力中国城》三门峡竞演,声名远播;“骏通”“二仙坡”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陕州区被列入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试点。

  “陕州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个领导、保持两个不变、走好四条路子、打好五套组合拳’,发力‘三次创业’,助力‘中原崛起’,决胜全面小康,保持陕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开创新时代陕州新局面。”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说。

  1工业转型打造高端“动力引擎”

  陕州区以黄金、铝、煤“黄白黑”优势资源为产业支撑点,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新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总数达60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3%。

  2017年4月1日,工信部发布第294批汽车新产品公告,“骏通”牌汽车起重机整车通过发布,标志着骏通公司具备了特种作业车底盘及整车生产资质。至此,该公司成为河南省第二家取得汽车起重机底盘及整车制造资质的企业。

  骏通公司取得特种作业车底盘及运输专用整车生产资质后,年产1万辆起重举升专用车生产线建成试产;年产5000辆冷链运输专用车和年产5000辆铝合金专用车两条生产线正在调试;1万辆多轮驱动专用车项目备案获省工信委批复,具备整车生产资质;大力实施“机器换人”示范项目,购进178台国际一流智能焊接、切割等操作机器人,智能制造迈出新步伐。目前,骏通公司专用车年产量达到2.7万辆,产值30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专用车制造业“航母”雏形显现。

  以骏通公司为核心企业,陕州区立足产业优势,多元化发展,现有专用车制造板块、起重举升类特种车制造板块、多轮驱动特种车辆板块和富通物流园板块,四大板块齐头并进。

  化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实施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56.5亿元,完善了园区道路、供热、供气、供水及创业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举行了2018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之陕州新材料专题对接会。

  军民融合产业实现突破。抢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突出招大商、招军商,中科数遥高光谱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基地快速做大,首个“卫星应用示范城市”落户三门峡;河南英富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套红外热成像系统生产基地建成调试,陕州工业打造出了高端“动力引擎”。

  2高效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苹果从种到收,都是技术活,收果也有讲究,得确保果伤率不高于3%。”9月17日,曹宽友夫妇来到二仙坡果园,戴上手套,小心地将苹果摘下来,剪去果蒂放筐里,分级、套袋、装箱。

  他住在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在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工作了9年。这里位于伏牛山北麓,土层肥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AA级生态区,适生高档优质果品。现在方圆3万多亩土地,大部分都种了优质苹果树。

  二仙坡果园是陕州区高效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解决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问题。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解决好农业强的问题。陕州区以红啤梨、苹果等“红”色优势农产品为带动,“果、牧、菜、烟、菌、林”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2017年果品总产5.6亿公斤;规模养殖场达60个;蔬菜产量4.2亿公斤;烟叶产量193.3万公斤;白木耳、羊肚菌新品种栽植成功,食用菌产量5308万公斤;生态林营造3.6万亩。

  “陕州区复制‘二仙坡模式’振兴果业行动计划”在陕州区大营镇、张汴乡、菜园乡、张村镇、张湾乡5个苹果主产乡镇有序推进。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2个,新发展家庭农场23家。启动2018年陕州区红啤梨标准化项目,建成了二仙坡2万吨苹果期货交割冷库、拙雅农业15万斤高端花果醋生产线、龙飞公司2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汇多滋2万吨果蔬汁饮料生产线、缘份果业10万吨浓缩果汁生产线、三鑫果袋厂果品套单生产线等。

  在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农产品也得到高质量发展。陕州区全面启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个,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战略在“生鲜农产品”领域的首个农业供给侧改革试点示范区域。龙头企业龙飞公司荣获“国家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为了促进群众信息消费、移动消费,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陕州率先实施城区WiFi全覆盖工程,覆盖面积达4.36平方公里,实现1.1万人同时无线上网,陕州区电商产业“遍地开花”,农产品销售额达3.5亿元,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经验在全省推广。

  3地坑院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陕塬先民们掘地为穴而居,“平地挖坑,四壁凿窑”,这一自远古时期人类穴居延续至今的独特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诗经》称为“陶复陶穴”。

  陕州区委区政府针对地坑院的独特性,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的理念,近年来陆续对100多座地坑院进行修复性建设,打造陕州地坑院景区,建成包括22个地坑院组成的民俗园、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艺苑等多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2018年全省设立的三个“过大年回老家”活动主会场之一。一时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播发灯会盛况,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陕州地坑院景区功能不断完善,地坑院规模效益凸显,地坑院民俗窑洞体验宾馆、廉政教育基地、地坑院百味巷小吃街、7D玻璃天桥、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等项目投入使用,目前已经累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

  “我们来陕州过大年,逛地坑院,赏花灯,泡温泉,看白天鹅,真是一个内容丰富又康养的一年。”来自洛阳的赵水莲阿姨说,她每年春节,都会约朋友坐火车来到陕州小住一段时间。

  依托地坑院景区,陕州开发了高阳山温泉度假区,加快推进了以康体养生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与58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让游客来了,愿意留下来住上一段时间,疗养身心。

  狠抓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深化旅游合作,开发了陕州粮液、老陕州洋葱干红葡萄酒、白天鹅系列旅游产品等20余种文化旅游产品,并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引导群众靠旅游服务致富,达到强县富民的目标。

  如今,“陕州文化”更加自信。陕州地坑院景区荣升国家4A级景区,并在第五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荣获“2017年民生示范工程”称号。吸引了新加坡电视台、美国ABC电视台、英国BBC广播公司等国外著名电视台到地坑院拍摄取景,陕州文化逐步走向世界,陕州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愈加坚定。

  4创新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前种小麦和玉米,忙了一年每亩地收益500元,现在改种辣椒每亩地能增收4000元,种植、管理和销售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忙,感觉越种越有劲。”11月25日,陕州区西李村乡陡沟村贫困户冯建涛说。

  “蔬菜大棚的收益,直接改变了农民的种植理念,目前全乡已经发展辣椒种植6000余亩,直接带动贫困户900余户2600余人。”西李村乡党委书记刘阳介绍。

  西李村乡的蔬菜大棚只是陕州区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陕州区共有贫困村84个,其中,省级贫困村54个、深度贫困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944户49572人,贫困发生率为7.28%,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陕州区围绕产业扶贫长期收益和短期效果相互依存的关系,紧紧抓住高质量扶贫这一关键,提出产业扶贫“长短结合抓产业、依托龙头带农户、安置点前建项目、技能培训找出路”思路,指导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产业发展的步伐,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陕州区发展扶贫特色产业确保贫困人员的“三金”利益,即流转土地挣租金、进场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通过“林果药菜牧菌”等特色产业的带动,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保证有效脱贫。

  金融扶贫盘活“一池春水”。陕州区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制定“分红型”“打工赚钱型”“打工赚钱+传授技能型”三种不同的带贫帮扶模式和收益模式,真正实现了变“死钱”为“活钱”、变“输血”为“造血”、变“保底”为“保富”的“三变”目标。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实行“分红型”模式,目前参与分红贫困户有1259户,年固定分红3000元以上;对有劳动能力、无学习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打工赚钱型”模式,目前有879户,年保底收入不低于7500元;对有劳动能力、缺生产技能的贫困户,实行“打工赚钱+传授技能型”模式,目前有627户,年最低收入7500元以上。

  以党建为引领,“捆绑式1+1”帮扶显真情。从非贫困户中选定致富党员、致富干部、经济能人、爱心人士、回乡创业人员五类带贫主体,将贫困户精准区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但无学习能力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但无技能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有技能、有项目但无资金的贫困户和脱贫户,返贫户五种类型,通过乡村党组织“牵线搭桥”、自由结合等方式,一户非贫困户与一户贫困户捆绑结对子,强弱搭配奔小康。

  目前,以“两不愁四保障”为重点,陕州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3个,1434户贫困群众搬迁入住新居,216户贫困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建成产业培训基地16个,产业就业基地119个,产业增收大棚1541个;发放办理扶贫小额贷款3.94亿元;贫困人口实现就业4782人;纳入低保、五保、残疾人兜底保障对象5532人;全面落实“三个一批”健康政策。

  金融扶贫和非贫困户带贫的“陕州扶贫”模式,开创了非贫困县开展金融扶贫的新路子。三门峡市、河南省金融扶贫现场会先后在该区召开;在全国金融扶贫现场观摩会上该区还作了典型发言。(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通讯员 肖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