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中原更出彩 谱写绚丽新篇章

2019-10-22 09:41:14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刘征宇

【中原名景-图片】水润中原更出彩 谱写绚丽新篇章

河南省各地积极实施“四水同治”,图为光山县潢河治理后的美景彭可摄

【中原名景-图片】水润中原更出彩 谱写绚丽新篇章

前坪水库大坝主体完工彭可摄

【中原名景-图片】水润中原更出彩 谱写绚丽新篇章

2017年南水北调干渠通过澎河河道向白龟山水库生态补水彭可摄

【中原名景-图片】水润中原更出彩 谱写绚丽新篇章

许昌市节水灌溉李乐乐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南地处中原,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气候从南向北过渡,历史上水患频仍,旱灾频发。兴水利、除水害任务繁重。

  在党的领导下,河南实现了从水患频繁到江河安澜转变,群众从“饮水困难”到“有水喝”,向“喝上好水”转变,农民种田从“望天收”向“旱涝保丰收”转变,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水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水利事业与时代同行,全省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水利造福中原,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兴水润民的壮美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正在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谱写出绚丽篇章。

  补短板兴利除害江河安澜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这是2000多年前司马迁的一声喟叹。对河南而言,汛期洪水泛滥,始终是心腹大患。

  兴水利、除水害,水利工程可以确保江河安澜。“开始下闸蓄水!”2019年5月23日,随着一声令下,“千里淮河第一坝”信阳出山店水库大坝下闸蓄水,历经5年建设,出山店水库基本完工。碧绿的水库,镶嵌在豫南大地,与南湾水库形成“双璧”。水库投入防汛调度后,下游220万亩耕地和170万人的安全感将得到明显提升。

  新中国刚刚成立,我省就从治理淮河入手,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上世纪50年代,我省集中力量修建以蓄滞洪为主的防洪工程;60年代,重点进行整治河道为主的除涝工程建设;70年代,防治洪涝兼顾抗旱,加强面上工程配套,进行洪、涝、碱、旱综合治理。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除险加固现有防洪工程的同时,又加强了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

  省水利厅厅长孙运锋介绍,经过70年不懈建设,我省已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近年来成功抵御了2009年冬春连旱、2014年夏旱以及2016年暴雨洪涝灾害等旱涝灾害,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建成了2654座水库(其中大型26座、中型124座)、堤防2万余公里、蓄滞洪区14处、大中型水闸365座。建成了省级及省辖市的雨水情、工情和旱情中心,4093处雨水情自动监测站、106处墒情自动监测站、150处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站等,为我省防汛抗旱调度与决策提供了硬件支撑。

  硬件软件两手齐发力,我省筑起灾害防御天网。2000年,我省开始构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初步形成了一套集基础网络、信息采集、决策支持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指挥体系;我省利用“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设了河南省防汛抗旱综合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部门上下联动。2010年以来建设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该预警体系以及计算机网络和视频会商系统,省、市、县和770多个重点乡镇可实现互联互通。水库大坝、堤防闸门,加上高效、灵活的指挥系统,为我省防汛抗旱编织起稳固的安全网,水灾害大为减少,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惠民生水润良田粮食满仓

  “现在浇地很方便,水井就在地头,接上水带,这边刷卡那边出水。过去四五个人一上午也浇不了一亩地,现在一个人、一个小时就能轻松浇完。”超级产粮大县滑县小铺乡常庄村村民常贡海,连连感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的便利。

  碧水润沃野,中原粮满仓。河南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水利基础设施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灌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49年,河南省仅有万亩以上灌区22处,万亩以上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54.84万亩。1953年,我省开始修建起第一个大型水库灌区——白沙灌区。随着全省水库的兴建,水库灌区的建设也进入高潮,薄山、板桥等水库灌区的骨干工程相继建成。为了抗御连续干旱,又开辟东风、红旗、跃进、共产主义渠四大引黄口门及相应的输水高渠。

  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河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中原粮仓越筑越牢。1998年起,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陆续开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38处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完成投资108.17亿元。2018年,全省已有大型灌区38处,中型灌区297处,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33万亩。

  看到水龙头里流出清澈的自来水,平顶山市叶县保安镇罗冲村的贫困户彭清峰高兴地说:“解决了俺多年来吃水难题,感谢党为俺们老百姓办了实事!”

  河南省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实现了从“喝水难”到“喝上水”的目标。

  2005年开始,河南省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到“十二五”末,累计解决了4700万农村居民和666.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2016年起,河南省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集中供水人口达到7207万人,集中供水率89%,自来水覆盖人口712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88%,实现了“喝上水”到“喝好水”的目标。

  一江清水向北方,丹水滔滔颂华章。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自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历经多年论证、规划、建设,60年梦想成真。通水5年来,累计输水23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1000多个西湖的水量,惠及沿线5300多万人。作为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最大受水区,河南省受益人口达1900万。

  移民问题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河南全省有移民204万人,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淹没影响南阳市淅川县土地21.76万亩,搬迁移民16.54万人,安置在河南省6个省辖市28个县(市、区)。河南全省动员,全社会参与,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搬迁目标,创造了水库移民奇迹。

  通过“一村一品”,实现精准定位、产业扶贫,通过帮扶发展,实现部门联动、合力扶贫,河南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移民扶贫新模式,精准扶贫,初步实现了全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有效破解移民扶贫困局。

  强监管守住红线人水和谐

  郑州市花园路到文化路段的贾鲁河上,时见鹭鸟静立洲渚之上。市民说,这么多年了,有白鹭选择在这里栖息从前并未见到过。

  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是我省大力推行河长制、治理河湖突出问题的缩影。

  2017年年底,我省全面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全省5万多名河长到岗履职。2018年上半年,市县乡村四级湖长体系基本建成,各级河长、湖长积极开展巡河、巡湖,治理河湖突出问题,实施区域水生态治理工程,全省河湖面貌明显改观,河流水质持续向好。

  不但要“见河长”,还要“见成效”,通过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流清洁百日行动、非法侵占水域岸线综合整治等专项治理,垃圾下河、垃圾围河、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全省河湖环境持续改善。

  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2004年,河南省水利厅和部分省辖市先后开展了工程实体质量“巡检”;2008年开始实行“突袭式检测”。在省级开展巡检的基础上,全省开展了实体质量巡检工作,而自2005年河南省探索建设的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也有力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历年来,河南省水利科技项目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7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1项。评选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195项,这些科技成就为河南省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农田水利工程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2014年以来,河南省选择了12个市、县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经过积极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5种农田水利设施建管模式,形成了一批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示范工程。

  新时期治水方略中,“节水优先”被摆在首位。“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研究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及考核办法,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完成全省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体系、控制指标体系、责任与考核制度体系,河南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以量定需、严格管控的新时期。

  “三条红线”守住家底,用水方式加快转变,水生态保护持续强化,河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郑州市等5个市先后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并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郑州经验在全国推广。自2004年开始,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节水型社会载体创建工作,全省共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灌区、社区共400多个,起到了节水示范的作用。

  美颜值生态嬗变山青水碧

  静静流淌千年的洛河,让洛阳因水而美。2013年7月,洛阳市入选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洛阳市规划建设一系列水利相关工程,绿色氧吧、粼粼碧波、城市公园,与海内外游人共同绘就了人水和谐“牡丹花城”的美丽画卷。

  2013年以来,郑州、洛阳、许昌和焦作、南阳5市先后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并全部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分两批组织开展了10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截至2019年4月底,3个省级试点已顺利通过验收。通过试点建设,城市品位得以提升,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城市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南阳市南召县崔庄乡张村地处伏牛山脉的低山丘陵区,几年前也是一片荒山,现在处处都是成千上万亩的林地果园农业综合体,薄皮核桃、连翘、药材和经济林等,不仅扮靓了山乡,也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

  严重的水土流失,曾导致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大片田地成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通过对水土流失区综合改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众多贫瘠的荒山变成了带动群众致富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宝库”。

  70年来,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线,由群众自力更生分散治理转向政府投入规模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由防护型治理转向生态型治理,荒山披绿装,土山沟变成大花园。

  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全省六成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生态环境,2000多万人从中直接受益。

  近年来,通过闸坝联合调度,河南省利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向全省主要河流生态补水。南水北调总干渠充分利用汛前弃水,向沿线市、县补水,补水地区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实现了洪水资源化。实施生态补水的河流水环境得到改善,大部分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在新时代兴水治水方针指引下,河南省提出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思路,将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四水同治”确立为全省战略。

  “进入新时代,河南省将统筹推进‘四水同治’。”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表示,我省将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河长制为总抓手,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重点,以建设“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骨干,着力健全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资源合理配置体系、河流健康保障体系、管护运营法治体系,化水害为水利、变水患为水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要,为新时代河南水利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水利新篇章。(记者 高长岭 通讯员 李乐乐 彭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