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辛店遗址:铸造青铜器的“工厂”

2019-12-31 12:52:55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这里堪称晚商最大的青铜工厂,各时期遗迹绵延不绝,保存着文明的种子 在辛店遗址溯源文明印记 铸造青铜器的“工厂”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p52_b

提取祭祀坑兽骨信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p63_b

采集铸铜作坊土样

  安阳殷墟保护区东北10公里,辛店集的西南部,有一块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三角地。

  2016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晚商大型铸铜遗址;2018年至201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发现了宋元、隋唐、战国、西周等时期的遗迹。

  多年来,人们步履匆匆却并未想到,这片土地会有一次不期而遇的“华丽转身”。如今,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片厚实的土地上,一草一木都在述说着中原大地的悠悠往事……

  铸造青铜器的“工厂”

  2016年4月,安阳西北环城高速项目途径辛店。按照规定,安阳市文物钻探队要进行考古勘探。

  勘探区内,每平方米打入5根拇指粗细的梅花桩,细长的洛阳铲一次次探入地下。15公分、30公分、45公分……月牙形铲头带出的土壤愈发陈旧。

  大约第十次收回洛阳铲时,勘探队员发现,土壤呈现深浅不一的灰色,还夹杂着陶、骨残片。勘探队员初步判断:辛店西南,地下1.2米至1.6米,有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2016年首次发掘的范围是1360平方米,发现了上千块陶范及磨石、烘范窑、炉壁等铸铜相关遗迹。”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辛店遗址发掘领队孔德铭说,经考古勘探调查,辛店遗址的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而以往的商代铸铜遗址,规模较大的也不过10万平方米。

  出土的陶范更令人惊异。专家介绍,陶范是商朝人制作青铜器用的模具,是判断铸铜遗址时代、器物种类、铸造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商代的铸铜遗址,陶范的出土量多少不一。

  孔德铭说,辛店遗址共出土陶范1.2万余块,花纹精美、品相完好,“遗址规模可见一斑”。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部的技术人员孔维鹏说,此次发掘中,他们在辛店遗址中南部发现3块陶范。据测算,这些陶范能浇铸鼎足直径长达10公分的大鼎。

  “司母戊鼎的鼎足直径不过十五六公分!”孔维鹏认为,这是辛店遗址规模宏大的又一证据。

  截至目前,辛店遗址共出土青铜器80余件,其中鼎、簋、觚、爵等青铜礼器46件。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研究员何毓灵的话说:“辛店遗址堪称晚商最大的‘青铜工厂’。”

  记录历史的“年轮”

  2018年至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辛店遗址分为A、B、C、D四个区域,深入发掘。

  考古人员发现,辛店遗址之下,各时期的遗迹压成一圈圈“年轮”,上可追溯至先商,下可探及宋元,默默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物。

  洛阳铲破土而入,透口深度达到0.7米,土壤呈现红褐色,这是隋唐遗迹。据孔维鹏介绍,在A区,共发现60余处隋唐灰坑,“出土了不少相州窑瓷器”。

  史料记载,相州窑位于安阳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兴盛于隋,衰落于唐,曾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青瓷窑址。

  “深埋多年,这些发现都是残碎瓷片。我们只能通过米黄的釉色和复杂的花纹,想象昔日的精美。”孔维鹏说。

  透口深度若达到1米,土壤呈浅黄色,便是战国遗迹。出土文物以豆器为代表。

  专家介绍,豆器上方扁平、下方单足,形状类似高脚盘,盛行于春秋战国。《国语·周语》中,有“觞酒豆肉箪食”之说。时过境迁,曾经细腻光滑的“豆”,如今也斑驳不堪,盘中再无肉糜与果蔬。

  再往下,透口深度达到1.2米,土壤呈深褐色,这是商代遗迹的象征——这一时期,辛店遗址空前繁荣。

  “B区发现了密集的商代建筑,有成排的柱洞、房基和墓葬,道路宽度达到6米。”孔维鹏说,这些建筑规格非常高,还有单独的“四合院”。主体建筑与配殿、廊、庑结合在一起,形成“居、葬、生产”合一的晚商聚落。

  “辛店遗址内,各时期遗迹绵延不绝。这证明,洹水殷都自古就是福地。”孔德铭自豪地说。

  储存文明的“硬盘”

  如果说,厚实的土层是记录历史的“年轮”。那么,先民的遗迹就是储存文明的“硬盘”。

  2019年4月18日,在辛店遗址的C区,人们发现了一枚指肚大小的桃核。深埋地底三千年,重见天日时,它已碳化发黑。

  考古队员叫它“文明的种子”,谈起它时,总会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三千多年前,是谁把桃儿从树上摘下?是用来果腹,还是馈赠亲友?一枚跨越千年的桃核,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这,就是文明的魅力。

  有些痕迹记录文明存续,有些痕迹见证文明交流。

  安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仓库内,保存着一把商代末期的青铜匕首。刀刃长约17厘米,像个等腰三角形,梭形的刀柄约8厘米长,尾部像马头一样微微上翘,还有5个圆圆的孔眼。

  “这种造型是典型的草原文明风格。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原民族就与草原民族有交流。”说到这里,孔德铭眯起眼睛,似乎在思考,那交流是战争还是互市。

  古老的匕首,象征着草原民族的粗犷;古朴的青铜器,彰显出中原文化的力量。

  仓库内,一方矮矮的铜鼎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高不过17厘米,宽约9厘米,四足短粗、方口长耳,像个微缩版的司母戊鼎。孔维鹏拿起小鼎,让记者看里面的“戈”字铭文。

  据介绍,“戈”族是商代重要的氏族,在殷墟附近的铁四路、戚家庄、大司空村、徐家桥村等地也出土过同样的铭文。专家认为,这表明青铜文明已经深入影响到殷墟附近的族邑,显示了中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

  就这样,文明的点滴,汇聚成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漫长的岁月,道不尽这块沃土上的风土人物。辛店遗址的印记,都将变成文明的纹理,述说着古老中国的沧桑,铭记着华夏神州的变化……⸈꼈㬈8(本文照片均为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安阳观察记者张遂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