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陀螺的历史悠久,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称。“陀螺”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经物略·二春场》记载了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寥寥数语就包含了陀螺、空钟(空竹)和毽子三种民间体育活动。时至今日,集休闲、娱乐、运动于一身的陀螺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族、壮族、佤族、瑶族、傣族、黎族等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区广泛流传。陀螺比赛极具观赏价值,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陀螺逐步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打陀螺项目更名为陀螺。
陀螺比赛在平整无碍的地面上进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的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旋转的时间更长就可得分。(记者 黄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