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南召县原驻村“第一书记”贺勇:真心托起贫困山村的未来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0-12-14 20:13:29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在南阳市南召县,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扎根山村,用真心帮扶乡下“穷亲戚”,使原来贫穷的山村变了样:修路、建桥、铺设水渠管道,建坝、改造电网、帮助发展致富产业……为村子引入资金460多万元,用真心托起了贫困山村的未来。他就是贺勇,南召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南河店镇柏林庵村原第一党支部书记。

       自2015年8月16日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坚持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柏林庵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个人在2016年被评为南召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被评为南召县年度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被评为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受命——带着重托入驻山村

  南河店镇柏林庵村下辖居民650户2674人,拥有耕地1745亩,其中水田800亩、旱地945亩,是一个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村,没有支柱产业。

  刚驻村时,老百姓不热心,没有使工作队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大家的扶贫决心。驻村工作队队员住在简陋的村部,自己生火做饭;走村串户,和村民拉家常,聊如何致富;慰问、资助贫困户和大学生,用爱心点燃村民们的希望;调查村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道路状况……村情民情了然在胸,扶贫工作的思路在脑海中形成。

  群众能不能致富,关键要有个好支部。为此,贺勇在村里安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贺勇在村“两委”会议上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贺勇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做好扶贫工作和项目建设的同时,他还协助搞好村级各种工作制度建设,做到制度上墙,村务公开。

  规划——山村未来更美好

  柏林庵村位于南河店镇政府西北部1.5公里处,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为主导产业。驻村工作队按照“4+2”工作法对贫困对象进行多次识别,给每户贫困户都明确了帮扶人,并结合柏林庵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户的特点,制定帮扶计划。

  为使该村的面貌发生变化,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根据该村特点,贺勇规划了村子的发展方向:在基础建设上改造升级村级道路主干线,保证与城区连接畅通,打通村际“断头路”,改善通往乡政府的道路交通条件,改善自然村之间的交通状况;在推进重点建设工程的同时,把加快推进基本农田恢复、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在产业发展上调整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山区气候、自然优势,鼓励一部分有经营能力的专业能人种植季节性蔬菜,推广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群众致富;充分发挥该村传统养殖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鸡鸭鹅传统养殖业,在现有基础上,以户养为主,扩大养殖规模,改放养为圈养;实施劳务增收工程,组织务工青年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实干——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

  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贺勇用一个个“实事”取得了群众的信任:2015年完成投资48万元,硬化道路使7个村民小组,400户2000多人受益;投资60万元,建成拦河坝4座(以坝代路3座),扩大水浇田500多亩,方便全村人出行;投资47万元,完成铺设田间水渠管道6000米,使全村6个村民小组水田受益……

  虽然4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结束了,但柏林庵村的群众对贺勇仍念念不忘,他成了群众的贴心人、脱贫的领路人、驻村的带头人。(文 王小军 石为璧)

编辑:万庆丽
2024“打卡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你好,河南!”网络国际传播活动_fororder_移动端banner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