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拖,一辆辆东方红大轮拖完成总装。潘炳郁 摄
中信重工新下线的特种消防机器人正在进行出厂测试。 潘炳郁 摄
3月24日,洛阳市召开2021年地企合作第一次会议。会上,共签约产融合作协议448个,协议总金额348亿元。
此次地企合作会主题是“加强产融合作,支持项目建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这是洛阳第21次,也是进入“十四五”时期首次地企合作会议。
发挥地企合作场域载体“强磁场”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重要工业基地,洛阳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900多家,央企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16年,洛阳市作出了深化地企合作的重大决策,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对接合作的平台,先后召开20余次地企合作联席会议,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地企合作新格局。
2020年年底,《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发布,标志着洛阳都市圈建设正式迈入全面启动新阶段。
前不久,洛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提升“9+2”工作布局,聚焦“四强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
在推进洛阳都市圈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市新征程中,场域载体“强磁场”集聚效应持续发挥,地企合作大有可为。洛阳在新起点上不断开创地企合作新局面,打造洛阳都市圈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
洛阳市国资委主任常涌涛介绍,此次地企合作主题任务就是坚决落实市委全会要求,坚持开门就是开战、开局就要决胜,聚焦“加强产融合作、支持项目建设”,紧盯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金融支持这个“输血机”,充分调动地企各方面各层级的力量,充分发挥地企合作场域载体“强磁场”作用,推动洛阳“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地企合作解难题促发展
深化地企合作,已成为近年来洛阳厚植发展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洛阳地企合作开展5年来,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地企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序推进产业项目,累计签约产业类项目771个,计划总投资3240亿元。产销对接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产销对接平台作用,先后组织签订产销对接合同812个,总金额440亿元。科技合作不断拓展,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对接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累计签约科技成果转化及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400个。服务项目坚强有力,地企合作会议现场交办涉及项目手续办理、要素保障等方面问题393个,377个已办结。一批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拉近了政企间的距离,优化了营商环境。
为破解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此次地企合作会议专门邀请9家省级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组织28家驻洛金融机构、基金公司和60家市重点企业现场对接。通过紧盯项目建设“牛鼻子”,加大产融合作力度,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据介绍,此次地企合作会,共发布项目融资需求信息133个,需求总金额750亿元;发布金融机构上半年拟签约贷款投放协议1990个,总金额383亿元。其中,农发行与汝阳城投签署的4.78亿元合作协议、中信银行与旅发集团签署的2.25亿元合作协议、工商银行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签署的9300万元合作协议等24个产融合作协议投资大、引领性强,在会议现场进行集中签约,总金额33亿元。
持续扩大产融合作成果
深化产融合作是建设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抓手,也是地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洛阳近年来“引金入洛”成效明显,合作方式日益多元,信贷投放稳步增长。2021年,洛阳再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市累计引进金融机构31家,总数达237家,初步形成了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河南省政府在洛阳设立了首期规模100亿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6家驻豫金融单位与洛阳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提供不少于450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今年年底前,渤海银行有望在洛设立分行,届时将实现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进驻。
另一方面,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科技贷”“成果贷”业务,打造还贷周转金业务的“洛阳模式”。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产融合作计划投放387亿元,实际投放391亿元,签约落实率达101%。
洛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地企合作,关乎项目建设、关乎企业发展、更关乎洛阳都市圈大局。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产融合作,狠抓项目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洛阳将搭建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推动银企对接专业化、常态化、便捷化。立足产业基础,注重前瞻性和高质量,实实在在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领导分包联系企业和地企合作会议问题交办制度,持续深入开展“联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动。
洛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洛阳将围绕提速提质洛阳都市圈建设,构建大服务、大对接、大合作、大改革、大发展的地企合作格局,持续扩大地企合作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河南日报记者 李宗宽 祁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