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群众看好病看起病少生病有尊严 周口推进全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
11月30日上午,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周口市作为唯一一个地市级改革试点代表应邀参加。
据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周口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致贫比例超过80%,是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群众最大的呼声就是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但是,基层医疗能力弱,大病外转率高、医保基金外流率超过40%。县级层面对于医改政策的理解与运用、改革试点的创新与突破,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坚持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落实‘两个维护’的直接检验,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河南省委常委、周口市委书记安伟说。在借鉴郸城经验、三明经验的基础上,周口市按照“市强、县优、乡活、村稳”的改革要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党政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制订了“53211”工作模式,即“五医联动”,改革资金投入、分配、激励三项政策,建好互联网医院、医共体健康信息管理两个平台,实施一项信息化支撑工程,建立一个以医共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市级统筹、市县联动、数字赋能、分级诊疗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周口样板”。
医共体改革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破旧立新,打破政策壁垒、健全政策配套、补齐政策短板、畅通政策衔接,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强保障。从8月底以来短短3个月里,一系列组合改革举措接连推出。
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公卫经费,制定按人头打包拨付实施意见;明确医保基金对医共体牵头医院打包付费,建立“总额预算、季度预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盘活乡镇卫生院存量编制;出台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人才下沉若干措施……
全市一体化改革,盘活了“一盘棋”。人财物统管、县乡村一体,带动了人才下沉、名医下乡,也让许多破败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活力迸发。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诊疗新模式。打造市域数字化诊疗系统,连通了省市县三级医院和全国39家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正在形成“一线连千里,诊疗面对面”的诊疗新模式,处在乡村的普通群众也开始享受到“一键呼叫”等“高级服务”。项城市医疗机构通过这个系统,今年已挽救了41名心梗患者的生命,避免了53名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发生。
全域医改让中医迎来发展的“春天”。在改革中,周口市坚持西医、中医、预防结合,特别注意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市医保局调整136项中医药服务价格,门诊中医药报补95%以上。在郸城县、淮阳区等地,如今已经实现了“乡乡有中医馆,村村有中医室”的局面。
从8月底全市医改全面推开至今,周口市已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2个,覆盖全市所有县乡村;市级成立城市健康服务集团3个、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个、互联网医院4个。一个辐射各县域,搭建起市县乡村四级,紧密互联、上下一体、资源共享、服务共担的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正在周口加紧形成。
“我们要锚定全年目标、坚持示范引领,强化数字赋能、聚焦重点突破,确保高质量完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任务,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周口市市长吉建军说。(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