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活文物资源 为文旅文创融合强底气(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6月15日,“考古洛阳·读懂历史”系列直播活动,考古工作者带着观众“云游”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考古发掘现场,受到观众追捧。
近年来,依托丰厚的文物遗产、遗迹资源,全省各级文博部门强化创意驱动、科技赋能,努力让沉睡千年的文物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进一步增强发展底气,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文旅文创融合走深走实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遗址越来越亮眼
金箔贴面、琉璃作眼、彩绘覆身,洛阳龙门石窟不断“上新”,系列直播活动频频登上热搜。6月15日,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奉先寺文物保护工程、考古和普查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7月份将以崭新的面貌与游客见面。
河南是文物资源大省,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河南境内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分布密度令世人瞩目,也是开展文化旅游、考古旅游的重要资源。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郑州市的主场活动在裴李岗文化命名地新郑市裴李岗村举行,当地将大遗址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考古遗址公园以保护展示工程、遗址博物馆建设为重点,通过配套相关的基础服务设施,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并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成为一种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遗址保护形式。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建成或部分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另有9处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保护了大遗址,维护了文化遗产的尊严,而且改善了人居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发挥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凸显城市特色等作用。
博物馆渐成网红“打卡地”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会客厅,越来越成为网红“打卡地”。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自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为洛阳增添了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当前,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已近400座,每年举办各种展览1700多个,实施教育活动9000余次,接待观众7000多万人次,网上观众数量更多,博物馆已成为文旅文创融合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文化工程项目,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全面推进河南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河南博物院等一级博物馆为龙头,以市县级博物馆为主体,以行业、非国有和其他博物馆为补充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网站、微信、微博、微视频、APP等新媒体矩阵,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裸眼3D等新科技方式,更多更好地融入了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中。
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火起来后,文博单位越来越重视文创产品的开发,不断举办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丰富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让深宫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河南开始。河南丰富的文物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助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优势资源。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2022年年初,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按照“有价值、有条件、能干成”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项目,重点支持隋唐洛阳城、安阳殷墟等31个文物博物馆单位项目,推动率先实现“具象化、可感知、读得懂”,以“立起来、走起来、读起来”为目标,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业态创新,为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发挥积极作用。(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