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郑州9月27日电(辛静)9月27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三门峡专场在郑州举行。三门峡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三门峡十年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的生动实践,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型创新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发布会上,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介绍,十年来,三门峡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主动减量、防范变量、提高质量“五量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突出招大引强方面,三门峡市与93家央企、“链主”企业合作项目129个、总投资2100多亿元。引进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的国投金城冶金项目,2019年建成以来,连续三年产值分别达到74.2亿元、90.6亿元、121亿元,黄金及伴生金属综合利用技术亚洲领先。现代黄金、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三门峡市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即将试车,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0年前的3.3倍,创新平台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7倍,高新企业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8倍。
此外,三门峡市还组建了市投资集团,年融资能力超过300亿元、进入“全国投资企业百强”,市金融服务中心覆盖全市中小微企业超过85%,产业基金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市级农商行挂牌运行。
加强黄河生态保护 践行“两山”理念更加深入
小秦岭是全国重要的产金地,但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污水横流等严重环境问题。
为此,三门峡市壮士断腕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在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方面,三门峡市清理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加强黄河塌岸塌滩治理,确保黄河安澜。全面开展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现全域“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6万余只、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在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三门峡市实施10万亩矿山修复工程,主要任务已大头落地。推进全域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家、省级绿色矿山15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重点城市。
讲好“黄河故事” 文化高地建设更加有力
“读懂中国”,从河南开始;“行走河南”,于三门峡驻足。
近年来,仰韶村遗址、庙地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等重要遗址,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造“最早中国”长廊。
讲好“黄河故事”。召公“甘棠遗爱”、虢君为王前驱、老子函谷著经、秦赵渑池会盟、杨震弘农立说、姚崇“辅政开元”、曹端公廉修政等影响震古烁今,崤函古道、黄河漕运与阌乡驿、盘豆驿、稠桑驿、甘棠驿等古代驿站贯通“两京”,崤函“诗歌走廊”留下了《诗经·甘棠》《石壕吏》等不朽名篇,中流砥柱是黄河之魂、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将函谷关景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三门峡大坝、地坑院等重点景区“串珠成链”。
近年来,三门峡市持续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品牌节会,推出了曲剧《大山的儿子》、蒲剧《布衣英雄》等优秀剧目,拍摄纪录片《大天鹅》、电影《鹭世界》等精品力作,具象化展示、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到10年前的3.5倍。
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作主发布。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
“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刘南昌介绍,建档立卡之初,三门峡市共有贫困群众22.4万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占全省四分之一,深度贫困村占全省五分之一,是河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我们集全市之智、汇万众之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20年底全市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刘南昌说,全市共建成15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6.5万余人。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全国推广,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脱贫户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工资性收入占比74%。
十年来,三门峡市健全完善“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民生实事办理机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超过70%。
投资120亿元的310国道南移工程于2021年建成通车,是“十三五”时期全国投资最大的干线公路项目,与投资60亿元的209国道东迁工程一起,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重载货车穿城而过带来的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
新建商务中心区、改造老城区20余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拉大了60平方公里。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投资63亿元的职教园区已入驻5万人,市、县、乡、村养老机构设施全部达标,以优质矿温泉为“卖点”的康养基地年接待30万游客疗养度假。2021年全市人均寿命79.3岁、千人医疗床位数8.34张。
“这十年,三门峡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由4.31万元增加到7.77万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刘南昌说,“崤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