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张雨晴):“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9000年前,我们的贾湖先民选择在这里修筑房屋、耕种水稻、制作陶器,开辟了一个稻花飘香、笛声悠扬的宜居之地。”2月21日上午,在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的贾湖村,舞阳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武艳芳向“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介绍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湖遗址 摄影 张雨晴
当日,采访团怀揣着对8000年前人类文明的向往,先后参观了贾湖遗址和贾湖遗址博物馆,认识了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听到了从贾湖骨笛中传出的数千年前的回响。
房址展示区 摄影 张雨晴
据了解,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其中出土的七音骨笛、碳化稻米、契刻符号等,进一步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至9000余年,被誉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墓葬展示区 摄影 张雨晴
在2月20日参观许慎文化园时,采访团成员就曾在汉字大道起点发现了贾湖契刻符号的身影。贾湖遗址前七次发掘,发现了17例分别刻在龟甲、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经碳—14测定,这些契刻符号距今约8000年。有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符号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贾湖遗址发现的17例契刻符号 摄影 张雨晴
人类是否走向文明,有诸多的判断标准,也许贾湖契刻符号还比较粗糙、比较幼稚。但是,贾湖契刻符号的绝对年代,为汉字起源于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根据,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要素从8000年前的萌发走向了3600年前的成熟。
在贾湖遗址博物馆,采访团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仿佛看见了8000年前贾湖先民吹奏着骨笛、自在生活的模样。
1986年起,贾湖遗址共出土40多支骨笛,大多为7个音孔,皆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通体油光发亮,仿佛还带着远古的温度,据推测它曾被先民长期把玩。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摄影 张雨晴
贾湖骨笛的发现,把七声音阶的起源推进到了8000多年前,彻底打破了“七声音阶外来说”,有力地证明了贾湖先民的聪明智慧。
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除契刻符号和贾湖骨笛,贾湖遗址还出土文物近6000件及大量人类骨骼、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21年,贾湖遗址成功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贾湖遗址博物馆外观 摄影 张雨晴
据武艳芳介绍,贾湖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进行试开馆;贾湖遗址第九次发掘已获批复,将于2023年9月进行;当地准备在贾湖遗址博物馆周边建设考古工作站,引进科研人员在此地展开长期性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