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鹿邑:从“中国化妆刷之城”到“预制菜食材基地”
来源:河南日报  |  2023-07-06 16:28:51

  原标题:鹿邑:从“中国化妆刷之城”到“预制菜食材基地”

周口鹿邑:从“中国化妆刷之城”到“预制菜食材基地”_fororder_a31ddb02076a460f85a4d328dac40258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曾因一本《道德经》闻名于世,被称为老子故里,如今又以年产值达百亿元的化妆刷产业,赢得“中国化妆刷之城”称号,享誉全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包括“锅圈”供应链在内的食材配套企业纷纷落户鹿邑。当地“小草帽”也做成了脱贫攻坚“大产业”,带动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2年鹿邑县生产总值突破490亿元,位居周口所有县、市、区第1位。

  筑牢质量引领“中国化妆刷之城”崛起

  鹿邑县化妆刷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尾毛产业。当时,尾毛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有3000多家,遍布该县10余个乡镇。到了90年代初,全县从事尾毛加工人员4.6万多人,年产值32亿元,产品远销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超过全国的90%。

  产业发展绕不过竞争这道坎。无序竞争则使产业步入死胡同,尤其是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产品质量下降,许多尾毛加工企业家纷纷走出家园,深耕沿海发达城市。

  如何遏制产业颓势,鹿邑县决定从服务入手,以高质量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2010年,该县筹建省级尾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获批,紧接着制定了《细尾毛》地方标准并发布实施。产业有了标准,产业竞争开始步入有序轨道,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经营户也开始向企业化集聚转型,出现了600余家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尾毛产品加工企业,并开始由“梳毛”向制刷转变,化妆刷产业初具雏形,鹿邑尾毛业重拾昔日“话语权”。

  随着尾毛业向化妆刷产业转变,2020年,鹿邑县主持编订《化妆刷》省级地方标准并发布实施,消除了化妆刷产业无标可依的局面。在此标准的引领下,鹿邑化妆刷产业发生蝶变,先后注册了60多个自主商标,申报了90多项专利,开发出美容化妆笔、航空仪器刷等14大类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培育高新企业4家,15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筑牢质量基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省级化妆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0年开始试运行,在为化妆刷全产业链产品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同时,还为化妆刷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鹿邑化妆刷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基础。

  “质检中心不仅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有效提升了我们的产品质量,还为我们节约了建造实验室和聘请检验检测人员的资金。这是我们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鹿邑县2020年县长质量奖获奖企业河南海新化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应成说。

  目前,全县化妆刷企业发展至150多家,相关产业经营主体达1000多家。年产高、中档化妆刷1.5亿套,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9亿美元,带动就业6.6万多人。

  2022年3月9日,鹿邑“中国化妆刷之乡”顺利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专家考评组的复查验收,并升级为“中国化妆刷之城”。

  加码预制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鹿邑县依托政策优势、原料优势和加工优势,发力预制菜产业催生的消费新业态。

  澄明食品工业园由锅圈食汇创始人、鹿邑籍企业家杨明超返乡创办。2020年4月项目落地,鹿邑县围绕锅圈食汇这个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强引导扶持,绘制产业图谱,给予政策倾斜。6个月后,澄明食品第一袋番茄火锅底料就“走”下了生产线。随后,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锅圈供应链主要食材配套企业纷纷落户鹿邑。

  如今,澄明食品工业园正着力打造“十个一”食品工程,其中澄明食品(一个番茄)、大家旺食品(一只鸡)、和一肉业(一头牛)、茂源羊业(一只羊)、丸来丸去食品(一个丸子)、伟红椒业(一个辣椒)、胖嘟嘟食品(一根肥肠)、野火烧鸡翅(一串鸡翅)八家现代化工厂已建成投产,一锅好汤和一个猪蹄正在建设中。2022年,食品工业园年产值突破30亿元,实现税收4300多万元,安排就业近3000人。

  “预制菜一头连着种植业、养殖业,另一头连着餐饮业和居民消费,今年中央把预制菜写入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清晰描绘了从农田直达餐桌的产业新机遇。”鹿邑县委书记李刚介绍说,再经过3年至5年的努力,鹿邑将形成300亿级的食品产业集群,建成中部最大的火锅、烧烤、预制菜食材基地。

  食品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产业,龙头企业更是带动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鹿邑县依托澄明食品工业园,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鹿邑采用“企业+订单种植养殖”的方式,以澄明食品、和一肉业、伟红椒业为龙头,带动发展辣椒种植3.58万亩,带动鹿邑籍企业家3人返乡创办牛、羊、鸡养殖场,带动2万余户农民增产增收、发家致富。

  “小草帽”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行走在鹿邑县农村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时常会见到一群大姐、大婶甚至八九十岁的老太太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唠家常,一边手指翻飞,将小麦秸秆编成“辫子”。

  这是当地乡村妇女的挣钱门路之一。农闲时候,常有不少妇女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扎堆掐“辫子”,小麦秸秆在她们的手指间掐出一盘盘草辫,成为编织草帽的好材料。

  赵楼村是当地著名的“草帽村”,年销草帽2000万顶。“闲着没事掐‘辫子’,活动活动,防老,还能挣俩零花钱。”说话时,赵楼村80多岁的李奶奶手中仍忙个不停。

  资源优势带来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大批熟练的产业人员,正好适合帽子生产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县里支持、引导下,一批草编企业应运而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一开始,有些人看不上这个“土产业”,觉得“来钱慢、来钱少,对财政的贡献率很低”,建议把产业发展的精力、财力放在引进“高大上”的项目上。

  “发展产业,最大的优势是群众基础。”“草编业虽小,可不能小看。草编的每个环节落地,都能让群众受益。”“它看起来土,做起来洋,掐辫子也能掐来外汇。”当地领导逢会必讲,统一了认识。

  小的做大、土的做“洋”,需要下不少工夫:对传统编织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给草帽增加文化含量,运用信息技术转变生产、销售方式。现在,鹿邑草编产业已经走上了国际市场,实现从“先生产后推销”到“先订单后生产”的转变,从业人数达到3万多人。

  近年来,鹿邑县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摸索出“找准优势、选准产业、对准龙头、瞄准能人、带富群众”的产业扶贫新路,通过传统草编技术与当地原材料、人力资源优势结合,与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对接,壮大产业发展优势,在创造近十亿元产值的同时,还带动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走上脱贫致富路。(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李昊 通讯员 陈海棠 李小伟)

编辑:张雨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