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省拥有量跻身全国前十 共有370家 三成分布在郑州
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哪些特点?7月25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关于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自2017年以来,河南省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040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小巨人”企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
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逾万家
调研报告提到,自2017年开始,全省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培育认定工作坚持政策引领、企业自愿、培育促进、公开透明的原则,按照“谁推荐、谁把关、谁审核、谁管理”方式统筹展开,逐步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梯度培育路径。7年来,河南省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040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郑州市(111家)、新乡市(55家)、洛阳市(4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738家)、新乡市(301家)、洛阳市(261家)。从行业分布来看,165家“小巨人”企业所从事的细分市场均属于工业“四基”重点领域,占比达到79.7%。从主营收入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平均比重为98.4%。
从主要特征来看,一方面,专注深耕细分市场,目前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事所在细分市场领域平均年限为13.8年,有1653家企业主导产品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提供直接配套,成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突出,有151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占比63.6%,541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实现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占比52.6%,主要集中在核心元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贡献河南力量。
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培育体系
政策支持是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河南省通过连续多年的动态培育、政策支撑、融资对接、要素保障等一系列的服务支撑,形成了逐级提升、特色鲜明、梯度发展的企业培育体系。
财税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落实中央财政奖励的基础上,省财政在有效期内每年给予后补助。2022年,统筹1.48亿元支持河南省8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从2022年以来,累计为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红利达32.4亿元。2023年1~5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入库税收95.7亿元,达到2022年全年的83.9%,增长势头良好。
实现税费服务直通车。开通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绿色通道,优化相关业务办理流程,针对企业特点,定制了包括税费减免、适用政策、减免期限等明细的红利账单,助企算好优惠账。
要素保障能力不断优化。全面启动河南省“专精特新贷”业务,“专精特新贷”于2022年3月底正式运行,已注册认证企业户数3239家,累计获批授信约100.17亿元,累计放款约80.65亿元。
强化细分领域的创新扶持
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扶持机制、创新扶持政策、优化要素配置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创新型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同组成的“金字塔型”梯度培育体系,筑牢塔基、壮大塔身、强化塔尖。优化培育扶持机制,结合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档案,提供点对点的精细服务,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一企一策。
强化细分领域的创新扶持。对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支持的企业,省财政按照“免申即享”原则,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科企共生、共建、共享模式,促进科研、生产销售、成果转化一体化。建立健全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标准,根据企业成长阶段和技术需求,在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多层次、全生命周期服务。
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精准引育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供给渠道。开展定向企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职业学校与专精特新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专业人才支撑。(郑报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