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低估的河南,正闪耀的科创星火 |顶端特稿
为河南正名。
顶端新闻特约撰稿人 陈杨 王博 张一甲
七十年前的一天,酷暑还未到来,郑州西郊的马路上涌入了大量马车,每一辆马车上都有三四十个人和不少的行李。在马车旁边,还有很多年轻人徒步前行,其中有些人步行了上百公里。旅途的劳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目的地很明确:
到郑州去!到国棉一厂去!
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郑州国棉一厂破土动工,1954年建成投产。短短5年间,五大棉纺厂相继在郑州建成,形成了纺织工业区,国家还从江浙沪地区调来了大量技术工人支援生产。那时候,不少外省人以及在外地谋生的河南人听说国家的工厂招人,可是卯足了劲儿地要进厂。刚刚建厂,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路都是大坑大沟,工人们就自发地去填坑补沟,自豪和光荣写在每一个人脸上。
郑州国棉一厂(图片来源:历史照片)
三十四年前的初夏,一家商场在郑州二七广场开业。商场开业当天,直升机悬挂着条幅在空中盘旋,穿着蓝色制服的迎宾小姐站在门口,摩托车表演队、锣鼓队吸引了众多顾客的目光,90%以上柜台的货物被一扫而空,用“万人空巷”“势如潮涌”形容当天的情况并不夸张。商场后来推出的一句广告语,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
郑州亚细亚商场创新了经营模式,点燃了商战战火,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商业同行的关注,一段时间,媒体、考察团、合作方络绎不绝。
新亚细亚展馆中展示的老亚细亚照片墙(图片来源:甲子汇科拍摄)
然而,五大国棉厂造就了辉煌后,经历了改制重组、搬迁改造,成为了“工业遗产”;亚细亚商场在高调发展了约十年后,于千禧年宣告破产,成为了“时代眼泪”。
再后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从郑州到整个河南省,几乎没有从本地诞生出全国知名的互联网行业“弄潮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地区,也没有成为互联网大厂和科技巨头的重点关注对象;不少豫籍商人和豫籍人才在外创造了很多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回乡就业、创业、投资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
河南像是一台被遗忘在库房里的发动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传出轰鸣声,但是近几年,轰鸣声再次传了出来,而且这一次,声音不一样了。
2020年,在北上广深多家科技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李辉选择回河南老家休息一阵子。没想到,朋友偶然介绍的一次机会,让李辉这次留在了郑州,担任一家科技公司的河南业务负责人。“这边市场的潜力和需求特别大。”李辉说。
同样是在2020年,朱力强决定在郑州注册一家科技公司,将其杭州公司的部分业务以及本人“迁”到郑州,回老家郑州开启新产品的研发。有着施乐、IBM等公司工作经验的朱力强,做出过小有名气的产品,也经历过激烈的行业竞争。“现在开个车,穿过隧道就可以到家。”朱力强很享受这种舒服的状态。
在回河南这件事上,从郑州大学毕业,在外闯荡了近三十年的信阳人张广林更为主动。“本来总部要将中西部中心落地在其他省,我一直在想办法将中西部总部落户老家河南,为家乡做些贡献。”尽管有着这样的游子情怀,但张广林向甲子汇科坦言,公司落地离不开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021年底,统一标识代码注册管理中心(河南)有限公司落地郑州。
以李辉、朱力强、张广林为代表的豫商、豫才们,正回河南就业、回河南创业、回河南兴业。如今河南的科技产业就像当年的国棉厂和亚细亚一样,产生了“向心力”。
那么,这种科技“向心力”从何而来?
1.远远被低估的省份
河南,素有“中华之腹、华夏之母”的美誉,地理位置优越,地形以平原为主,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据四个;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提起河南,人们往往还会想到“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确,河南常住人口总数稳居全国第三,并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
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战略定位,导致过去的河南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人均GDP低。2009年河南省人均GDP只有2047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3%。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河南人选择外出谋生,但地域歧视也随之而来。
河南虽然人口众多,却没有太多好的高校。全省没有一所985高校,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人才本就缺乏还不断外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河南重点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别显示:2017年,郑州大学毕业生省内就业占七成,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50.43%;河南大学2017、2018两届毕业生中,省内生源占比均在八成左右,但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44.45%和56.48%。
郑州大学校园风光(图片来源:郑州大学官网)
人才的不断外流,使科技创新属性本就不强的河南,在科技创新方面困难重重。互联网时代,河南没有诞生出什么全国知名的科技公司,即便是有着“郑州中关村”“中原腹地硅谷”之称的河南科技市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以光碟、MP3、手机、电脑等IT产品的售卖为主。
李辉2001年从郑州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却因在当地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河南科技市场卖跳舞毯。“那个时候河南的科技环境不好,但河南科技市场里面真是火爆。我卖了半年跳舞毯,觉得没什么价值,去了一家系统集成的公司,后来就去了北京,才有了后来的发展。”
河南智讯通网络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利,则一直在河南工作,她亲身经历了河南IT市场那些短暂的辉煌。“十几年前河南各种各样的系统集成公司、渠道代理,卖服务器、网络设备、防火墙,后来随着技术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慢慢就被优化了。”
事实上,这些问题出现在河南,但并不是河南特有的;这些问题需要被重视,但不应被标签化;在复杂的舆论场域中,河南仿佛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一些闪光点被忽视了。
今天的河南,是个远远被低估的省份。河南依然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但河南并不只有这两个“标签”。
今天的河南,还是“经济大省”。虽然人均GDP还有待提升,但河南GDP总量已连续19年全国第五,稳坐中部六省第一。中部六省各地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河南GDP为313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是中部六省中唯一一个“3万亿”档成员。
其中,郑州市2023年上半年GDP为7008.6亿元,在全国 GDP30强城市中排名16。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增速自2016年以来首次居全省第一,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国家中心城市中居第2位。
今天的河南,还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制造业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西部地区第一,诞生了包括一拖、中信重工、宇通、郑煤机、平煤神马、远东传动、中航光电、许继等在内的众多知名制造企业,并引进、落地上汽乘用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超聚变服务器等一批重点项目。
中原大地上一些带有韧性的创新也应该被看到。
当人们认为亚细亚商场将会一直没落时,亚细亚商场于今年8月重获新生,提出“去商业化”的创新思路,将文创与商贸融合,打造年轻人的“潮玩食趣新领地”。亚细亚商场的工作人员告诉甲子汇科,重新开业后的几天,亚细亚商场平均客流量在10万左右。
新亚细亚商场,顾客正在排队进入(图片来源:甲子汇科拍摄)
创新的基因,一直刻在这片中原土地的骨子里。创新并不仅仅是发明,也是融合、转化、再造,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如同一件艺术品,散发着瓦尔特·本雅明所说的“灵韵”(aura)。
2.科创星火,闪耀中原大地
曾经有人问比尔·盖茨:你最恐惧的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我最恐惧的是那些正在破车库里没日没夜捣鼓新名堂的年轻人。”
惠普在车库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音频振荡器”,乔布斯在自家仓库里组装出第一台苹果电脑,比尔·盖茨自己也是和他的同学艾伦一起在车库里开启了微软的创业之路。
在当年的硅谷,车库几乎就是创新的代名词。对于朱力强来说,老家郑州就是自己的“车库”。
“创新和创业一定不是在卷和非常 tough(艰难) 的环境中诞生的,舒服才能产生创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只猫就趴在会议室的桌子上睡觉。
这种感觉是朱力强此前在杭州没有体会到的。回到郑州后,他几乎是重新出发,选择了一条之前从未尝试过的产品方向,带领团队从0到1研发了数据可视化平台“山海鲸”,该平台将物联网、3D实时渲染技术以及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进行整合,提供从物联网设备接入,数据中台到数据展示和设备控制的完整解决方案。短短三年的时间,他在郑州创办的新公司营业额就从十几万元飙升至千万元,今年则有望达到五千万元。
“运作成本低、竞争压力小、市场需求多”是李辉选择留在郑州工作之前调研得出的结论,见过了沪上“互联网风云”的他,在家乡找到了创新的动力。“虽然比不上北上广深,但是河南近些年产业转型的速度确实比较快,很有潜力。”李辉说。
虽然河南本地高校资源不多,但在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河南科技企业选择走出去合作。在河南出生、上学、就业,从未长时间离开过河南的张国利,在经历了IT渠道代理的落寞后,正参与着河南本土的科技创新。张国利介绍,她所在的团队计划与复旦大学、格尔软件合作,联合推出抗量子技术,以应对基于量子计算发起的网络攻击。“量子攻击能分分钟破解当下的商用密码,抗量子技术能够在原有安全技术之上,为密码进一步加上量子屏障。”
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依托科学家团队、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的技术、人才,在智能视觉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人机共融、智能精密装配、室内外定位导航、关节模组等领域具备领先的研发能力,如今已面向公共服务和智能制造两大领域,推出多款机器人、关节模组及数字孪生技术解决方案。
除了培育出一大批本土科技企业,河南也正吸引着众多全国知名的外省科技企业和研究院。
包括华为、阿里云、紫光股份及旗下新华三集团、科大讯飞、有赞、360集团、亮风台、云迹科技、视岳科技等在内的众多科技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河南;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正加快落地郑州。
以紫光股份及旗下新华三集团为例,近年来已在河南落地新华三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和研究院、紫光计算机有限公司、紫光数字河南技术有限公司,形成了三大产业布局,后续还将在河南重点投入。
亮风台作为国内AR领域的领头羊之一,在2022年初与河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落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养老和智慧农业等场景,推动河南元宇宙产业快速发展。
云迹科技在2022年4月与河南省发改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河南建设机器人产业研发及运营加速中心,推动河南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副总裁谢云鹏表示:“以前一直觉得河南是个农业主导的传统省份,现在能够明显感觉河南在向第三产业转型、数字化转型势头很好。在数字化转型上,河南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很多应用场景都是后发建设,这更适用于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技术,所以我觉得河南是个非常好的市场。”
张广林大力促成落地的统一标识代码注册管理中心(河南)有限公司,是由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主导成立的统一标识代码注册管理中心中西部总部,负责MA国际标识代码的全球发行和运营,为全球用户提供标识代码的注册、解析等服务。
统一标识代码注册管理中心的落户,对河南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件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唯有科技企业足够多、科技产业足够集聚,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之后,才需要统一的标识体系。
集涓为流,轰然成势。
河南省科技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2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从不到800家发展到8387家,增长10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最初的300余家发展到16583家,总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1.5%大幅提高到45.1%。
中原大地,星火闪耀。
3.全国领先的三大产业集群
这些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甲子光年联合河南汇科高新技术研究院进行行业研究发现,目前河南已经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三大领域全国领先,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装备制造方面,郑煤机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且国内唯一能够提供智能成套综采装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液压支架产品市占率稳居第一,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液压支架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中铁装备在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连续九年位居国内第一、连续四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南省盾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河南省基本形成了从隧道掘进机产品设计研发、关键部件国产化、产品制造和再制造、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掘进服务、配件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中铁装备研发的盾构机(图片来源:中铁装备官网)
汽车制造方面,河南省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拥有郑州宇通、上汽郑州、东风日产、开封奇瑞等1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汉威、威科姆、华骏、拓普等22家知名物联网骨干企业,培育了洛阳钼业、多氟多、中航光电、远东传动等一批本土骨干零部件企业。
如今,河南省年产整车超过58.6万辆,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物联网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新材料方面,已有“全球超硬材料看中国,中国超硬材料看河南”的说法,以超硬材料、耐火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河南在超硬材料领域已经在全国和全球创下多项第一,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5%;在耐火材料领域,仅郑州市的耐火材料产量便占全国比重的30%以上。
河南在新材料方面的产业集聚效应同样明显。如超硬材料形成了从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到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及其制品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成立了信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化中试平台、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较为完整的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大科技产业集群的出现,让河南不再是科技创新的洼地。河南正以全新的姿态加速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4.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重视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创新人才!”2022年8月28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表明了河南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重视。
甲子汇科注意到,近十年来,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以企业、产业吸引人才,以人才反哺企业、产业,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郑州CBD夜景(图片来源:拍信创意)
早在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便印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申报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围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有行业背景和专业特长的天使投资人、法人机构及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发起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处于种子期、成长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
“我和团队觉得这是个机会,大家都是河南老乡,在北上广深各自打拼了十来年,都想回河南做点事。”看到这条政策后,郑州籍投资人耿丛迅速回到河南和团队一起推动了几支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行业创投基金落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他记忆犹新,“先从济源开始落地,再到焦作、濮阳,后面到郑州。这个过程我们磨合了队伍,也为在河南的发展积累了先发优势。”
2018年,河南出台了以《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为核心的“1+15+N”政策体系,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改善企业融资服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等。
2020年,河南再次出台19条招商引资举措,提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科技产业,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并给出了多条招商引资支持政策,包括加强金融支持、优化土地保障、加大奖励力度、夯实人才支撑等。
2021年7月,河南举行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暨“三个一批”(即新项目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推进会,提出每个季度举行一次“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推动全省上下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自此,河南高质量发展迎来新动能。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河南迎来第九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全省集中签约项目655个,总投资约5954亿元;开工项目565个,总投资约5454亿元;结转投产项目1072个,总投资约8595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河南省前八期“三个一批”项目中,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81个,占项目投资总额的16.06%;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项目182个,占项目投资总额的10.2%;3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下项目260个,占项目投资总额的8.41%。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数量6269个,占比49.43%,占总投资额约41%;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量1802个,占比14.21%,占总投资额约14%。
而这些项目,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科创“沃土”的培育。
5.企业是种子,园区是土壤
筑巢引凤栖, 花开蝶自来。
将企业引进来,只是河南所做的第一步。近年来,为吸引外省科技企业,豫籍科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以河南颐城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联合打造了河南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郑州元宇宙产业园、郑州鲲鹏软件小镇、中原科技城等一批高质量科创园区。
如河南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简称“信安基地”), 以信息安全方向为主,聚焦新型安全芯片、信息安全模组与终端、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与测评等重点领域,主要面向信息安全企业招商;郑州元宇宙产业园以元宇宙方向为主,聚焦元宇宙的底层技术、交互设备、开发平台、应用与内容四个方向,主要面向元宇宙企业招商。
河南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图片来源:颐城控股)
保证入驻企业的质量,是这些高质量科创园区的基础工作。河南颐城金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负责人李思蔚表示:“信安基地入驻的企业,首先一定要是科技企业。其次,企业的业务一定是产品驱动而不是项目驱动,有核心竞争力,能够规模化;第三,业务尽可能实现从G端到B端再到C端的下沉。”
为入驻企业做好服务,做好产业培育,才是这些高质量科创园区的目的,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对于入驻企业,信安基地会尽可能帮助入驻企业申请一些政策、补贴,对接潜在客户,邀请院士、行业专家分享等,同时在园区的环境、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上做好配套服务。
郑州元宇宙产业园则打造了元宇宙产业联盟、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元宇宙展厅、元宇宙企业孵化器以及众创空间、元宇宙产业基金、元宇宙大讲堂“六元体系”,为后期元宇宙的产业集聚打下基础。
“其实就是想让企业把精力都聚焦到产品上,其他的全部交给我们。”李思蔚说。
园区为吸引企业入驻、服务入驻企业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一位关注郑州科技产业多年的创投人给予了园区工作人员很高的评价:“园区的基层员工很专业、很辛苦,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服务企业。”
在信安基地,园区工作人员随手捡起地上垃圾的行为引起了甲子汇科的注意,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他们是把园区当成自己家在爱护。
河南智讯通网络安全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便开始和信安基地接触,直到今年年初才有合适的机会搬过来,产业集聚和国企背景,是信安基地一直吸引智讯通的地方。张国利表示:“信安基地和我们的主业关联度高,园区的产业布局和集聚能力与公司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规划吻合度比较高,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信安基地的国企背景,具有政策稳定、可信度高等优势。”
从2018年7月开工建设到2019年8月正式开园,信安基地用1年时间实现了 “交付即招满”。目前已引入优质企业170家,包括上市公司15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是河南省信息安全龙头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园区,吸引了科大讯飞、珠海高凌、绿盟等众多省外龙头企业以及中原动力、山谷网安、赛欧思等省内龙头企业入驻。
正在建设中的郑州元宇宙产业园,规划占地600亩,将分成三期建设。一期做标杆,吸引优秀的元宇宙初创型企业;二期聚生态,围绕元宇宙产业上下游,进行强链、补链;三期上规模,完工、投产,达成规模效应。郑州元宇宙产业园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总产值约400亿元,总共纳税约33.3亿元,带动高质量就业岗位6万个。
从科技洼地到加速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河南用十余年的时间实现了在科技领域的蜕变。这是河南各级党政机关、科创园区、投资机构、企业共同创造的成就。
后记
尽管这些年河南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喜人,但也必须正视,在达成基本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这一目标上,河南还有一段路要走。
一位深耕河南当地产业的投资人认为,河南的科技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气候,一些领域还面临着产业链薄弱、人才缺乏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土企业的培育以及实施更精准的招商引资政策。
甲子汇科近期访问了多位关注河南科技产业的企业家及投资人,在问及“河南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很多人的回答是“宣传问题”,无论是“城市形象宣传”还是“政策宣传”,都有待提升。
一位河南籍投资人坦言:“河南这几年确实很注重豫籍企业家和人才的回流,但不能完全化解外界对河南的舆论。即使是豫籍商人,出去太久了,由于了解不深入,对河南的经商环境、投资政策也会有一定疑虑。”
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河南“不够创新”“不够努力”,而是“不够自信”。
在《唐宫夜宴》的视频下方,一位B站网友的留言获得了两千多个赞,“我们曾是世界的巅峰,现在只是要重返,为什么不自信,何来的不自信。”
面对大山的愚公没有不自信、扎根兰考的焦裕禄没有不自信、红旗渠近十万名建设者没有不自信。
红旗渠老照片:“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图片来源:红旗渠风景区官网)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这是红旗渠建设者打出的标语。
对于河南科技产业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热爱,所以希望这片土地更好。因为付出,这片土地与人民融为一体,共生共荣。
如今已是管理省内多支产业基金的华信柏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耿丛,非常庆幸自己见证并参与了河南科技产业这十年的蜕变。“2014年我回到河南时,河南的科技产业确实和北上广深一线地区还有些差距。但经过快十年的快速发展,河南已经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某些细分领域做到世界领先,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和竞争优势。在此发展过程中我们很荣幸能够与各级政府合作推动一些产业项目的投资和落地,实现了地方政府、投资人与创新企业的多方共赢。”
已回到河南就业、创业、兴业的李辉、朱力强、张广林们,或收获了更广阔的职场前景,或在惬意中业务蒸蒸日上,或享受着回报家乡的满足感。落户河南的众多科技企业,则在中原沃土上,开启新的增长之路。
这些科创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炬,照亮河南科技创新的崛起之路,赋能中原民生,惠及中原人民。
(应受访人要求,李辉为化名)(甲小姐对本文亦有贡献。封面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