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濮阳创新机制做强产业支撑 用“新”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搬个马扎往自家小院一坐,手指间翻飞着晾晒过的竹子毛料,完成修剪、裹扎、编捆、铺面等工序,一把把扫帚就成形了……1月9日,濮阳市范县高码头镇王堂村村民王俊亮为前来学艺的乡亲展示技巧。“这活儿上了年纪的也能干,既不耽误照看孩子,也不耽误干农活儿。”王俊亮向记者介绍说。
“庭院经济”在王堂村的“流行”始于脱贫之后。“最初是为了带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建立增收新渠道。”高码头镇党委书记石卫庆介绍,该村将传统的扫帚编织统一工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带动30余户村民加入,一年可编织扫帚10万余把,户均年收入4.5万余元。
探访曾经是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的濮阳市,产业“新风”扑面而来。脱贫攻坚时期,濮阳市将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的重要途径;现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濮阳市创新机制做强产业支撑,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因地制宜找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是濮阳市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濮阳市南乐县组织召开“党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场会,确定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农技专家等担任导师,与缺乏发展思路的村党支部书记结成98对帮带对子,明晰发展路径,跟踪服务指导。“多亏‘导师’帮我们明确发展方向,俺村通过流转土地350亩发展果蔬种植,2023年村集体收入增加7万元。”南乐县韩张镇北高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胜说。
金融帮扶是发展产业的“助推器”。近年来,濮阳市着力探索创新金融帮扶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双轮驱动、企业帮带”“多元主体、合作发展”“1+1手拉手”“自我发展、跟踪服务”四种帮扶机制,走出“引金融活水、添发展活力、防金融风险”的新路子。
“我的养鸡场有1万只蛋鸡,鸡苗、饲料、技术都是陈国兴提供的,鸡蛋销售也从他那儿走,价格比我自己卖更高。”濮阳县习城乡穆楼村脱贫户郝电启说。陈国兴是濮阳县的养鸡大户,养鸡规模存栏15万余只。“我的养殖事业能做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金融惠农政策。当下,我又带动36户脱贫群众利用脱贫人口小额贷款发展养鸡。”陈国兴说。
“以前村民想贷款,要费时费精力到镇上办理。”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介绍,赵家村“两委”、驻村干部经常走访脱贫群众、帮扶企业,了解情况和信贷需求,清丰农商银行主动与赵家村加强对接,并在该村设立网点,信贷员实行跟踪服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理脱贫人口小额贷款,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