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梦人”
来源:河南日报  |  2024-05-30 09:15:02

  核心提示

  很多人小时候都写过:“我有一个梦想,长大要成为科学家。”而那些真正走上科研之路的人,他们如今又有什么梦想?

  禾下乘凉、天下无饥,是袁隆平始终追逐的两个梦想;让中国人成功登月,是孙家栋坚定的梦想;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屠呦呦一直在为了这个梦想努力……仰望群星闪耀的科学苍穹,在科学家的梦里,他们自己是模糊的,祖国的科技事业是清晰的。

  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勇气追逐梦想,以努力奋斗收获丰硕的科技成果。“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科技工作者追梦的脚步,共赏他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让黄河从“长治”到“久安”

关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梦人”_fororder_bba504892d3c4c9095b511482ed3230e

  历史上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长治”却难“久安”。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景来红30多年来坚持做的事,就是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20世纪80年代末,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景来红,已经在北京找了几份不错的意向工作。

  “有一天清晨,我从新闻广播中听到,我国在黄河上有一座重大水利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即将开工建设,那就是小浪底工程。”景来红的毕业设计研究就与小浪底孔板消能泄洪相关,他深知这个工程的重大意义,立刻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河南,主动投身小浪底工程建设。

  因为水沙问题特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水库综合运用要求严苛,小浪底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都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它也因此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毕业后,景来红一头扎进小浪底工程建设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参与了从初步设计、技术施工设计到建设、运行再到管理的全过程。他和团队攻克了“多沙河流水利枢纽泄洪排沙建筑物总布置”“多级孔板洞内消能”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也为后来的工程建设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资源性缺水是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啃下小浪底工程这块“硬骨头”后,景来红和团队又接下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任务。

  为写好“四横三纵”的最后一“纵”,给黄河“解渴”提供西线智慧,他带领团队成员数十次奔赴青藏高原调水区、黄河上中游受水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今年1月,景来红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兴奋之余,他感受到更多的还是压力。

  “还有太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和突破,例如,黄河水沙问题复杂,在干流修建大型枢纽如何辩证考量?高海拔特长隧洞设计施工需要克服哪些技术挑战?一道道难关正摆在我们面前。”如今,景来红最挂心的除了重大工程建设问题,还有如何加快培养好青年人才队伍。

  “大工程需要一代人一辈子的坚守和努力,甚至几代人的接力奋斗。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们这支奋斗了70多年的团队依然富有青春活力,希望这些充满干事创业热情的年轻人能在守护黄河的实践中不断成长,把这条河管好、修好、用好,让黄河从‘长治’到‘久安’,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景来红说。(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破解高层建筑灭火这一世界性难题”

关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梦人”_fororder_bf81303a35bb43ba8058f0c260a0fec8

  很多人创新创业之路的起点,源自于青少年时期点燃的科技梦想。对于河南省猎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民来说,他的追梦之旅则是从退役那一天正式启动。

  曾在消防部队服役30年的张万民,目睹过高层建筑失火的种种惨状,作为应急管理部火灾事故原因调查专家,他深感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是消防救援的痛点。“破解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灭火这一世界性难题,可以说是我们整个消防救援群体的梦想。”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迅猛发展。可否研发出一套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灭火实战需求载荷、航时的专用无人机平台?怀揣这一希望,张万民退役后就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调研,与多家企业接洽消防灭火无人机的研制,但都无功而返。

  带着消防救援的专业需求去研发无人机,研发标准极为严苛。这样的“硬核”需求一般企业做不了,张万民决定自己牵头干,于2017年2月正式创业。

  实现梦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消防无人机平台研发过程中,我们科技项目组团队先后克服了发动机高温、振动等种种困难,也有坠机这种噩梦般的经历。”张万民介绍。

  从实战需求出发,张万民带领团队仅就一个储压灭火装置就做了三代改进。每一项技术的成果,都经历了反复试验、测试改进、检测定型,其中的艰辛和风险可想而知。经过8年不懈努力,“猎鹰”无人机灭火及应急救援综合装备已经获得40多项专利,成为首个通过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项目检测荷燃油动力消防无人机。

  梦想之花终将结出硕果。目前,该装备已被列入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并取得国内首张无人机灭火救援装备技术鉴定证书,正在列装多个省份的消防救援队伍。

  在日常研发过程中,张万民常常激励团队里的青年人:“每一个创新,都源自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他认为,不懈的探索精神,是团队过去8年收获的最宝贵财富。“青年科技工作者肩上承载创新的未来,愿他们不惧困难,在挑战中成长,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用梦想照亮前行的道路。”(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为更多行业赋予“智慧大脑”

关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梦人”_fororder_896fd42b31f5476db94bb57606be9fec

  作为一名“80后”,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焕龙的记忆中,有很多关于黑白电视机和老式收音机的片段。

  “总是爱去鼓捣,电视机坏了我得先去修修,收音机更是拆过好几回。”5月29日,张焕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那时候谈不上什么科学梦,就是对这类东西很好奇,想知道他们都是怎么造出来的。

  这份简单的好奇心、对探索未知的热爱,也许正是张焕龙走上科研道路最初的动力。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攻读博士,从自动化专业到机器视觉方向再到人工智能领域,张焕龙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目标。

  张焕龙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老师讲解单片机时,看到那么一个小小的集成电路芯片却能实现很多复杂的功能,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对他触动很大。“希望用自己的创造推动行业或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改变甚至是变革,成为我的梦想。”张焕龙说。

  如何让人工智能赋予更多行业“智慧大脑”?近些年,张焕龙团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们将目光盯在了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上。“这是咱们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为了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和高效,在智能检测与识别、状态分析与决策方面有很多亟待突破的瓶颈。”张焕龙说。

  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张焕龙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创造性地提出了目标图像外观建模、目标检测和轻量化识别等电力视觉关键技术,并以此为核心共同开发了移动式检测和主动式识别软件系统,研制出了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在国内外规模化应用。

  “利用这项技术,无人机在一段输电线路上方飞过去,就能对其进行精准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电力工人不需要再爬到高处进行一点点检测。”张焕龙谈起科研时语气兴奋、眼中有光。

  从事科研最重要的就是需求和知识的牵引,兴趣和梦想的驱动,这是张焕龙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的深刻体会,也是如今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

  “越深入研究越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未来希望用我们的研究不断提升无人机、机器人等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更多行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变革。”张焕龙说。(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中西医结合点亮肿瘤患者生命之光

关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梦人”_fororder_4f7cde357ff94c67918fbd116f1fd9b6

  5月28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正前往柘城参加“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乡村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的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教科负责人、肿瘤研究所副所长魏征,在火车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的科技梦是什么?魏征讲述了他幼时与中医药结缘的故事:“小时候,在书本上读到了张仲景著书《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当时只是觉得很伟大,长大后才明白这就是我们所敬仰的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

  一颗中医药科研的种子从此种下,随着时间慢慢发芽长大、直到开花结果。高考填报志愿时,魏征第一志愿就报考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再到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漫漫23年从学从医路,梦想照进现实。

  医者仁心。目前恶性肿瘤防控形势严峻,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专家,每当看到病人和家属被病痛所折磨,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解决肿瘤治疗难题,怎样更好发挥治疗效果为患者减少痛苦,这些都是魏征不断探索的动力。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是中医药抗肿瘤为什么有效?有效的机制是什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深造期间,魏征主攻恶性肿瘤方向,就是想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揭示中医药抗肿瘤的机理,并运用院内制剂解毒散结方开展研究,初步探明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毕业之后他继续在这条科研道路上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截至目前,魏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给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三个月前,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上,省中医药科学院揭牌成立。除了日常工作外,作为省中医药科学院科研事业部成员的魏征,深度参与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他感慨自己离科技梦更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有了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平台、资金和人才团队的优势赋能,未来将有更多科研成果在这里产出,应用到临床,助力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倩)

编辑:张雨晴
2024“打卡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你好,河南!”网络国际传播活动_fororder_移动端banner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