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新能源“绿动”老油城
来源:河南日报  |  2024-06-25 10:00:40

  原标题:濮阳:新能源“绿动”老油城(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

濮阳:新能源“绿动”老油城

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聚碳酸酯材料生产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张雯博 摄

濮阳:新能源“绿动”老油城

远景能源濮阳大兆瓦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基地内,工人忙而有序。僧少琴 摄

  “享受富氧不用去海南,请来中原油田深呼吸!”

  这句话并非调侃。中原油田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的制氢项目,每天有近20吨的氧气作为工业“废气”排出,有1.12吨氢气作为工业能源被收集运走。

  从制氢到用氢,濮阳均走在全国前列,氢能已成为这座老油城的新符号,更是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如何做到兴于油而不困于油?如何摆脱资源困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近日,河南日报采访组一行来到濮阳,探访这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和图景。

  敢为人先 新能源赢未来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的双重压力,突围尤为困难。濮阳如何破局?

  ——瞄准生物能源,“地沟油”飞上天。走进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恒生物”)一楼大厅,一排装着油体的玻璃瓶次第排开。“这些瓶子展示了‘餐饮废油’蜕变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过程,每个瓶子都代表了一道关键工艺。” 君恒生物董事张振辉不无自豪地说,小瓶子里装的全是“新质生产力”,因为SAF被评为2023全球十大创新科技成果之一,它比传统石油基航空燃料减碳近八成,未来是全球民航业绿色发展的“必需品”。

  君恒生物凭借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而且在原料适应性产品收率等方面优于国外同业。今年1月20日,君恒生物生产的SAF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适航证的民营企业,也是全国唯一能够量产SAF的企业,在生物能源这一新赛道上跑在前列。据悉,目前该公司已与BT、壳牌等世界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产销两旺。

  ——发力终极能源,“氢”赢未来。“油”城转型的终点并不一定是“油”,濮阳走出颠覆性、革命性一步,苦练“氢”功。

  坐落于濮阳工业园区的中原油田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是河南省首个“绿氢”制造项目。该项目采用当前最先进的质子膜电解水制氢工艺,日产高纯度绿氢1.12吨。“按1辆公交车每天行驶300千米计算,我们每天生产的‘绿氢’,能让106辆公交车行驶1天。”项目负责人魏忠昕说,在制绿氢过程中,采用风电、光电等“绿电”,实现了全程“绿色”无废。

  传统能源枯竭,新能源接续。为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濮阳市设立氢能产业研究院,创建省氢能制备与储运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聘请院士、专家担任“氢能产业发展顾问”,以“产学研用”融合厚植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原“油”城到中原“氢”城的变革。

  “油”然而生 新产业千帆竞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更不是抛弃资源禀赋、一哄而上。在濮阳市工信局局长李善戎看来,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新技术,能更好地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油头化尾,传统产业“新”潮澎湃。濮阳以石油产业为基点,陆续引育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业链越拉越长。

  总投资30亿元、全产业链的三棵树濮阳基地项目即将落成,将成为拉动濮阳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河南雷佰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突破国外市场垄断,使甲基环己二胺这一风力发电叶片的必备原料,首次实现国产化;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第一批研发成果中的“呋喃二甲酸”就地转化,打造出国内首套相关材料吨级装置;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球首套利用淤浆环管连续法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的装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风光正好,新兴产业聚群成链。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濮阳前10期“三个一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始终是产业项目的“主角”,在投资总额中的占比最高。

  位于濮阳县的远景能源(濮阳市)有限公司,订单供不应求,生产园区车水马龙,一辆辆超长卡车载着“大风车”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这里不仅是我省首个风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同时也为当地“链”起了10余家上下游企业。

  在濮阳市的工厂、医院,随处可见一块块太阳能板在屋顶“排排坐”,变身为“超级电池”。而这些光伏板的主要材料多晶硅,就是濮阳造。目前,位于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赛能硅项目已经投产。

  新产业悄然改变了濮阳的能源结构。风力、光伏等“绿”电项目强势崛起,今年1月至5月,濮阳市新能源发电量达22.97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41%。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前沿地带“安营扎寨”,濮阳前瞻谋划、超前布局。

  系统推进 油城“向绿”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有新项目、新产业,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创新政策指挥棒,延揽天下英才。濮阳的难题,是转变外界对这座“油城”的固有印象。而远离经济中心辐射、高教资源匮乏,高层次人才难以聚集,让濮阳一度缺乏“第一动力”。

  “政府录用,企业使用。”濮阳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下大力气,拿出300个编制,为企业揽才。目前,首批“人才池”中备有60名高学历专业性人才,11名科研人员成功“带编入企”搞研发。同时,濮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中,出现了氢能技术应用、新能源装备技术等相关新专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技能人才。

  ——搭建高能级平台,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源头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高能级科研平台是保障。

  今年2月28日,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正式揭牌;5月29日,“龙都”第一次理事会召开,定下了实验室科技创新“路线图”。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将聚焦绿色化工关键科学与技术、生物基功能材料、高性能聚酯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与能源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工程科技研究及“卡脖子”技术攻关。

  这里将是人才聚集的高地、科研成果转化的沃土,将成为濮阳转型发展的“发动机”。

  ——打破区位掣肘,高质量要素聚集。地处省际边缘,交通不便曾经是濮阳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伤”。为此,濮阳不断打通“大动脉”。

  去年12月,济郑高铁全面贯通;今年5月,濮阳县304黄河大桥通车;240范县黄河公路大桥预计今年9月底建成通车。疏通多条交通“大动脉”,地处三省交界的濮阳,将从区域“边缘”变成“节点”,带动物流、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充分流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濮阳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从黄河荒滩上的一口油井,到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再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共兴,从不缺乏创新精神的濮阳,立足老工业基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明天蓄能,向未来蓄势。(记者 王珂 轩轶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马鹏宇)

编辑:张雨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