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共体”让乡村看病更有“医”靠(微感受里的改革温度)
7月29日,回想起日前的看病经历,信阳市息县小茴店镇陈空村72岁的张学彬老人后怕不已:“要不是镇卫生院抢救及时,俺这把老骨头可就交待喽!”
而在息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小茴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高龙看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让他们有了更多挽救农村群众生命的可能。
7月1日傍晚,下地劳作回来的张学彬感到胸闷气短,胸口伴肩背部疼痛。儿子一家在外务工,他急忙打电话叫来女儿,让女儿把他送到镇卫生院。
心电检查结果实时上传到县人民医院,结合问诊很快确定,老人属典型的早期心梗症状。医生及时采用“双抗”疗法施治,老人留院观察至第二日恢复健康,遵医嘱回家休息。
“同脑卒中一样,心梗发病后的3至6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时间,否则就会危及生命。”高龙介绍,并入息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后,他们已成功救治胸痛病人89例,其中高危病人16例;及时为脑卒中病人成功溶栓14例。
“医共体改革中,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救治单位延伸到乡镇,实现了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和远程会诊。急难危重病人更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院,实现了上下联动、无缝对接,为救治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息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总院长叶梅说。
2019年9月,息县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随后,该县确定由县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牵头,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20家乡镇卫生院参与,组建两个医疗健康服务集团,集团内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信息“七统一”管理。同时,整合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和专家远程会诊,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改革不仅让乡村群众看病更有“医”靠,医院和医生同样是受益者。息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副总院长李清泉坦言,之前县人民医院一家独大,改革后两个集团同台“竞技”,群众多了选择,迫使各自“刀刃向内”不断提升医疗设备和医技水平。
“集团包信镇血液透析分中心和路口乡精神科病区的设立,不仅方便了群众就医,也助力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李清泉表示,医改后医院总收入中药占比和医保费占比双双下降。
“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县域医改向纵深发展。”息县卫健委主任夏明程说。(记者 卢松 刘宏冰)
专家点评
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信阳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 许书动
县乡医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县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息县医改,无疑是信阳乃至河南加速推进基层医改的生动缩影。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系统重塑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基层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及时有效、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不仅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能,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破了过去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相互独立、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局面,转变成为“三医”联动、分工协作、共建共享、互促共荣的良性机制,医疗机构的工作重心也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医改每前进一步,就能多惠及一批患者,多挽救一些生命。一项项务实之举、创新之策,归根到底是为了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让老百姓更有“医”靠,让看好病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河南日报记者刘宏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