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笔中原 “字”证黄河——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实践
济源黄河三峡。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黄河岸边如诗如画。图为黄河开封段黑岗口险工段。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特指黄河。
世界上河流何其多,但有如此清晰指向性的,仅此一条。“河山只在我梦萦”,在中华儿女的认知世界里,黄河是“母亲河”。
5464公里水流泱泱,黄河东奔,千回百转,在中国地图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几”字。“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黄河上中下游9个省区。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黄河命名的重大国家战略由此而生,波澜壮阔的治黄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5年来,河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谋在长远、干在当下,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民生福祉愈发殷实丰厚,文化事业绽放璀璨光彩,协同治理体系加速构建成形,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新的更高起点上。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首倡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河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仲秋时节,行走在黄河流域河南段,大河上下满目新。黄河岸边,总有一些“字眼”会突然闯进视野、拨动心弦,令我们对眼前这条大河的认识一下变得更加通透。
“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是平安黄河的日常
秋日的阳光洒在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700多米的大坝将黄河水拦腰截断,灰色的坝体上,“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8个浅红色大字遒劲有力,两座橙红色的龙门架矗立,坝下的“中流砥柱”巨石岿然不动。
此情此景,没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磅礴,眼前的一切是那么静谧:大坝两端郁郁葱葱,黄河之水缓缓流淌,有游客登上坝下平台,近距离感受黄河之美,一派祥和的景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
河南正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
河南“地上悬河”最突出。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由于泥沙淤积严重,711公里的黄河河南段约一半是“地上悬河”,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米到6米,最大悬差20米。
河南历史上决口次数最多。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口1500多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
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实现了连续25年不断流,“地上悬河”治理改写历史。
防洪工程筑起黄河安澜屏障——
2021年9月,黄河秋汛接连来袭,3场编号洪水前后叠加,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
“一厘米一厘米地抠水位下泄,几个水库基本上都用到了极限。”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魏向阳回忆说,黄河干支流多水库联合调度削峰,洪水终于顺利通过下游河道,平安入海。
河南境内黄河干流有三门峡、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支流有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还有北金堤蓄滞洪区,以干支流水库、千里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上排下拦、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日益完善,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
这5年,河南编制印发了《河南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及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多个专项规划,打造以黄河干流为主轴,以沿黄南、北两岸输水通道为两翼,统筹黄河水、外调水、本地水的“一轴两翼三水”流域水安全保障格局,点面结合织密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
这5年,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全面完工,河南黄河两岸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82处主体工程已完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15座涵闸提前完成通水验收,为迎战大洪水奠定了坚实工程基础。
调水调沙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九曲黄河万里沙,治黄难,难在治沙。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古人用“一石水、六斗沙”来描述黄河泥沙之多。“水流中泥沙的浓度非常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李小平说,由于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变缓,有近四分之一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随着河道淤积抬升逐步形成了“悬河”。
调水调沙,就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牛鼻子”,小浪底水利枢纽是目前水沙调控体系中关键一环。
“青龙”出海,“黄龙”出洞,响声震天……23年调水调沙,数亿吨泥沙澎湃入海。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约3.1米,最大过洪能力从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到约5000立方米每秒,共15次避免了下游洪水泛滥。”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量调度处处长李鹏介绍。
“从百年尺度来看,黄河中游年均来沙量是逐年下降的,从天然时期的16亿吨,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减少至年均7.85亿吨左右,再到21世纪后减少至年均2.34亿吨左右,这也见证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与小浪底水库20多年来的调水调沙实践一起,共同守护了黄河的岁岁安澜。”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长曹永涛说。
逆流而上,距离小浪底水库450公里,经过70余年论证,今年7月,黄河干流上又一控制性工程古贤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与小浪底联合运用,可显著增强调水调沙后续动力,提高小浪底水库排沙效率和下游河道输沙效率,确保下游河床较长时期不抬高。
“万里黄河孟津蓝”
是生态黄河的缩影
秋风起,芦苇起伏。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几只惊鸿掠过,夹心滩上,野鸭鸬鹚翩跹。
孟津因扼据黄河要津而得名,后因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蓄水,黄河孟津段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清水河”。岸边石碑上,“万里黄河孟津蓝”几个蓝色大字,与水面、天色相映成辉。
千里画廊金镶玉,三门峡灵宝段黄河廊道,千亩油葵向阳开放;“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林木叠翠步步皆景;商丘黄河故道,粉荷绽放摇曳生姿。中原儿女对母亲河美好生态的千年期盼如今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台前县刘庄国控断面,是黄河流经河南最后一站,黄河由此进入山东。“2020年以来,黄河出豫水质连续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濮阳水情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王冰说。
2021年,一份特别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横空出世”,开启了我国省际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篇章。最终,河南以良好的黄河出豫水质,获得山东生态补偿金1.26亿元。
“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如今,“鲁豫有约”再度“续约”。新一轮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补偿期限延续至2025年。与此同时,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推进,截至2023年年底,金堤河沿线的长垣市、滑县、濮阳县,伊洛河沿线的三门峡、洛阳、郑州,蟒沁河沿线的济源、焦作,均已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日渐完善。
水质改善的背后,是攻坚克难的韧劲和利刃向内的魄力。
白露过后,山林中已有几分深秋的模样。
裹上冲锋衣,踩上磨花了的运动鞋,再背上一天的“干粮”,早上7时许,席展坤准时出发巡山。
“今天要巡查的是丰子沟几个坑口,海拔最高处有1900多米,得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爬上去。”席展坤笑着说。
这山,正是黄河中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曾经的全国第二大黄金产区小秦岭。20世纪90年代,掠夺式开采和粗放的冶炼方式让这里满目疮痍、沉疴缠身。2016年起,小秦岭打响生态恢复治理捍卫战,11家矿权单位、1189个坑口相继封闭清退,席展坤从老鸦岔金矿“失业”,转身成为一名护林员,参与小秦岭生态保护工作。
清渣、覆土,再把树一株一株栽进“石头缝”……多年过去,大山复绿、重回宁静。巡山路上,席展坤常常会偶遇一些“新朋友”,斑羚、野猪、林麝、红腹锦鸡等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席展坤一样眷恋着这方土地。
2021年,“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实践”作为全国18个典型案例之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布。小秦岭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的一张“金名片”。
不断筑牢母亲河生态安全屏障——
河南“塞罕坝”民权林场,6.9万亩林地在黄河故道筑起绿色长城,昔日风沙地,今朝碧浪摇;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荒山蜕变,四季常绿,登上望江亭远眺,黄河美景尽收眼底。
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滔滔黄河两岸,“绿链”串起河道、滩区、防护林。
持续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
三门峡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栖息越冬的白天鹅数以万计;新乡、开封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多只;民权黄河故道,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惬意生活。
5年间,全省沿黄干流建立沿黄湿地保护区5处、湿地公园35处,黄河流域建成自然保护地220个,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不断拓宽价值实现渠道,黄河流域累计创成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好生态开花结果。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河南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沿黄城市建成区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到98.9%、77.1%、61.5%;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黄河生态保护站在了绿色发展的更高起点上。
“只有河南”
是文化黄河的担当
郑州中心城区东部,几百米的黄色夯土墙下,100多亩的田地里,红高粱灼热而鲜艳等待着收获,“只有河南”巨幅标识熠熠生辉。
这里便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所在。这个被称作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以黄河文化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戏剧“幻城”为载体,将现代科技与黄河文化结合,实现深度解读和艺术再现,成为河南新的文旅地标。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王潮歌说:“我认为这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我很自豪,替河南人感到自豪。因为这样的作品只能够出现在这样肥沃的土地上,只能够出现在这样的人民期盼的目光之下。”
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首先会被“只有河南”这四个大字所震撼,继而在心里生发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只有河南’?”
也许是因为这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也许是因为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中心地区;也许是因为这里水脉连着文脉,中华文明肇启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也许是因为这里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正因为有着这么多的“也许”,所以“只有河南”!
今年暑期,这里再次刷新游客纪录,400多万人次前来观剧,其中75%来自省外。“去年全年游客1200多万人次,今年预计能突破2000万人次。”园区工作人员说。
很多省外游客来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看了天子驾六剧场演出,就想去洛阳探访河洛神韵;看了清明上河图剧场演出,就想到开封一览东京梦华。“我们这里就像是了解探寻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封面。”园区工作人员的话语中难掩自豪。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河南不遗余力。全省正围绕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用好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高标准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加快建设黄河博览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黄河颂剧院……大保护将文明瑰宝穿珠成链,黄河历史文化的辐射力不断增强。
黄河号子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合,表演性替代了功能性,喊出的仍是催人奋进的黄河力量,更震撼人心;黄河泥埙引入现代工艺,造型百态,埙声悠扬,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块“会唱歌”的黄河泥;“雪王”化身手拿刀枪剑戟的年画门神,新思潮与古技艺的碰撞,让朱仙镇年画成为“奶茶一族”的伴手礼……一项项古老的非遗神采奕奕涌向市场、走上舞台、步入校园,征服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
汉服热带火一座城。行走在洛阳古城,裙裾飘飘、团扇遮面,满大街都是“穿越者”,置身其中,让人不辨古今。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来一次洛阳、穿一次汉服”成为无数人的浪漫之约。
夜幕降临,开封清明上河园内,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准时上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伴随着《虞美人》唱词响起,北宋东京汴梁繁荣的市井生活向游人走来,“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洛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人士。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名片享誉全球,“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智慧调度”
是数字黄河的蝶变
郑州,龙子湖智慧岛。2021年,一座全新的省级实验室在这里揭牌成立,名曰“黄河实验室”。实验室的大屏幕上,“智慧调度”的字样频频闪动,令人不禁生出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科技的加持,让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与“数字”深深结缘。
治黄千古事,无数先贤为此穷尽智慧。《治河方略》《河防述言》《古今疏治黄河全书》《河防一览图》……古人将黄河写进书中,令这些文字承载思想、穿越古今、启迪后人。他们可能想不到,今人会把黄河“装进计算机”,电脑替换了人脑,计算代替了文字,一条“数字黄河”让世人惊艳。
“就好比一对‘双胞胎’,数字孪生黄河是现实黄河的虚拟对照体。”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虚拟黄河这个‘孪生兄弟’能够预判现实黄河的一举一动,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已在黄河洪水防御和水资源管理与节约保护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
8月6日至9日,黄河山陕区间及泾渭河流域连续强降雨,北洛河发生自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制定的防汛调度和调水调沙方案,小浪底水利枢纽从容应对,精准调控下泄水量,保障黄河安全度汛。
当古老的黄河拥有了“智慧大脑”,千年治黄史由此翻开了“智”理新篇章。
如今的黄河流域河南段,可谓“耳聪目明”。河岸35米高空的“天眼”系统,拥有2.5千米视距、厘米级精度;巡查预警机,自动换电,自动飞行,一次巡河距离可达30千米;河边的自计水尺,6分钟自动上报一次水位;安装在坝岸下的“智能石头”,外观像石头,实则是传感器,一旦监测到坝体隐患,就会立即报警。“天、地、河”一体化信息感知网给黄河沿岸人民带来“稳稳”的幸福。
以科技力量统筹治沙治水治城,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河南正乘“云”而起、御“数”而飞,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郑州航空港区超聚变5000平方米算力装备生产车间内,通用算力、AI算力生产线开足马力,项目落地不到3年,市场份额就跃居国内服务器市场第2位;1秒钟,10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的“神算子”已实现“算天、算地、算人”,围绕国家和河南的战略需求,持续展现着“超能力”;郑东新区龙子湖畔的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上架数据服务1470件,汇聚数商866家,累计成交数据交易金额14.17亿元,通过交易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用起来、热起来。
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是河南省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5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变得越发具体清晰,成为新时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坚定走好“华山一条路”,打造发展新引擎——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下,河南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逐步完善。创新平台迅速崛起,省科学院研发实体达42家,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72家,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转出发展新空间——
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河南正向着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奋力迈进。目前,“7+28+N”产业链群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点创新平台,创造了80%以上的进出口额、6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已经成为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
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发展大格局——
近年来,河南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南下沪苏浙、对接京津冀、“问道”大湾区,一系列举动释放出鲜明的合作“信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在一次次深入交流中得到强化,也为河南赢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发展机遇、更优质的合作项目、更广阔的开放空间。如今,一个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内对外经济新走廊正在加速形成,河南张开臂膀与世界紧紧相拥。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集结号。起笔现在,瞄准未来,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做好这篇“一举多得”的黄河大文章,河南正饱蘸笔墨、奋笔疾书。
尾声:喝着“黄河水”走上“幸福路”
阳光在九曲黄河最后一弯铺洒开来,水天之间,霞光万千。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幸福路”两侧,红墙黛瓦、装饰古朴的店铺开门迎客,“春光油坊”等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张庄”变“康庄”。张庄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以红色旅游、黄河文化、绿色生态为主的旅游环线,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余万元,1300多人在村里实现了稳定就业,张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感恩于时代,他们将村里的主干道取名“幸福路”。
农民丰收节就要到了。阳光下,红艳艳的“幸福路”标识格外醒目,届时这里会更热闹。
在“万里黄河第一观”武陟县嘉应观所在地,黄河滩区农泽园,千亩荷塘荷花盛开,杜国有驾驶着小船载着游人徜徉其间。
除了老伴在家带孩子,杜国有和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园区上班。杜国有开船、挖藕,儿子儿媳们在园区摆烧烤摊。“一家人守在一起,不比外出打工差。”杜国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北龙湖畔,秋色宜人。位于中原科技城创新孵化基地的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业3D相机、人形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产品琳琅满目,让人惊叹:具身智能渐行渐近。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我是从小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央视河南籍主持人海霞感慨于家乡的蓬勃发展,“在外的河南人底气越来越足、腰杆越来越硬!”
郑州黄河博物馆“幸福黄河”展厅内,社教部主任张笑蕾为参观者讲解着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游客驻足沉思。
月盈中秋,皎皎月辉洒满黄河。从黄河入豫口灵宝市到黄河出豫口台前县,每个中原儿女的眼里都有一轮月、心里都有一条河,一条流淌过千古的河,一条流淌在血脉中的河,一条流淌向美好未来的河……(河南日报记者 赵春喜 谭勇 侯皓 赵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