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塞罕坝”的生态饭越吃越香(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头条)
河南“塞罕坝”绿意盎然。 王新华 摄
20世纪50年代林区原址遍布沙丘。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9月25日,记者来到拥有河南“塞罕坝”之称的民权申甘林带,看到绿荫覆盖着大地,公路上,不时有骑行的游客穿林而过;万亩槐树林下,三五成群的游客悠闲地拍照、闲聊,静享这林带风光。
历史上,滔滔黄河多次决口,给这里留下了数十万亩沙荒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代民权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风餐露宿,硬是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沙丘上培育了10余万亩人工林带,把寸草不生的万顷荒漠变成了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人工绿洲。2018年1月9日,《河南日报》以《河南有个“塞罕坝”》为题,报道了民权林场68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拉开了对申甘林带和民权生态文明集中报道的序幕。
“申甘林带是民权林场的主林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林场人的理念发生了质的改变,不仅是防风固沙,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民权林场林业高级工程师李传启说,作为第二代务林人,他们接过先辈传下来的接力棒,践行林场人的职责和使命,每年造林补植,做好森林防火、病虫害检测、林业工作宣传等,一直守护着这片绿、这片林。
如今,国有商丘市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9万亩,林木蓄积总量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7%,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民权申甘林带也成为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
“绿色”既是生态,也是产业。近年来,民权县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依托万亩槐林每年举办槐花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和申甘林生态马拉松比赛,持续增强河南“塞罕坝”的影响力,探索“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的有益实践,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开启了新引擎。
随着造林绿化、节能环保与产业培育的有效结合,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惠及越来越多当地群众。
民权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为充分发挥林下资源丰富优势,2023年民权县与河南林田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大力发展林下露天种植羊肚菌产业,引进羊肚菌种植户30余户,带动种植4000余亩。同时,还从全县统筹整合资金中安排960万元,用于项目引进食用菌装袋设备、喷淋设施等,并申请到省级4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林下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新模式——民权模式。
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林地“生金产银”的价值和优势越发明显,林场职工和广大群众纷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如今,民权县10余万亩林带成为全国林下食用菌种植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了颇具规模的平菇、香菇、林下羊肚菌等生产基地,探索形成了葡萄赤松茸间作、林下羊肚菌、赤松茸种植新模式。全县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1万亩、赤松茸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年产食用菌1.3万多吨、产值2.8亿元。
河南“塞罕坝”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的生态饭越吃越好、越吃越香,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