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4-10-15 11:23:09

  蜿蜒的村道干净整洁,小花园、微景观与古老的过街楼和谐共存,栾树和木槿花开得正艳,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村中心公园兴高采烈地拍短视频,几位上了年纪的大叔坐在村文化大院凉亭下认真地下着象棋……近期,小秦岭脚下的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文峪村展现着醉人一幕。可有谁能想到,就在几年之前,这里还是道路尘土飞扬、环境卫生杂乱的金矿矿区。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豫灵镇文峪村的党建公园 摄影 王保龙

  文峪村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是豫灵镇近年来狠抓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豫灵镇地处豫、秦、晋三省之交,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是河南省的“西大门”,也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节点,山清水秀,风景秀美。然而,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小秦岭深处发现了金矿,就彻底打破了这个山区小镇的宁静。

  “尤其80年代中期以后,都在大规模开采黄金,由于当时没环保概念,这里就成了生态的重灾区。”文峪村党支部书记孙向军说。

  经过二十余年的开采、运输,原本山清水秀的豫灵镇道路变得坑洼不平,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民们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暂时的富足,但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党的十八大后,豫灵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班子痛定思痛,选择全“绿”以赴,告别“靠山吃山、吃子孙饭”的发展模式,果断采取雷霆手段,逐步关停境内众多无序开采的小矿山、小选厂。特别是近年来,该镇立足自身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迈出了绿色转型的铿锵步伐。

  农民要想彻底摆脱对矿山的依赖,就必须回归老本行,从土地入手寻找出路。一开始,豫灵镇就把目光聚焦在了花椒这个特色产业上。豫灵镇底董村村是全镇最早规模种植花椒的行政村,被誉为“豫灵花椒第一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镇党委、镇政府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逐步推动全镇花椒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引入“大红袍”“南强一号”等优质花椒品种。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灵宝市汉达农林专业合作社的群众正在包装花椒 摄影 王保龙

  为了拉长花椒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豫灵镇积极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率先由底董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灵宝市汉达农林专业合作社,投资1213.5万元引进了花椒深加工生产线,并注册了“鸠里香”商标。每年花椒的收获季节,该合作社每天都会从周边椒农手中收购数十吨鲜花椒,通过烘干、色选、榨油、分离,把加工的花椒、花椒油、花椒籽饼销售到山西等地的调料厂和饲料厂,每年可实现净利润120万元,村集体可增加收入30万元,群众分红每年60万元,带动周边椒农亩产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此外,该合作社每年还可以加工花椒籽3000余吨,仅此一项,底董村集体年收入就可增加16万元。

  豫灵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通花椒种植、烘干、加工、储藏、交易全产业链条。2024年,该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年创造产值1.8亿元,小小花椒树成为豫灵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树”。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豫灵镇上屯的群众正在分拣烟叶 摄影 王保龙

  近年来,豫灵镇深挖农业潜力,在优化升级花椒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扶持烟叶种植项目。两年时间,上屯、文峪、吴村、安头等村发展烟叶680亩,建设烟叶电烤房32座及配套设施,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实现农户稳定获益。与此同时,该镇依托杨家村优质的土壤环境和成熟的技术优势,瞄准羊肚菌、大棚蔬菜,实施蔬菜产业大棚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业发展,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引导蔬菜产业向集约高效种植模式发展。此外,杜家村金鸡岭小杂水果温室大棚项目、文裕村观光采摘蔬菜大棚项目、桥上村太秋甜柿提质及育苗基地项目等特色产业已经初见成效,在稳步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助力群众增收。截至目前,该镇已发展烟叶、羊肚菌、太秋甜柿、大棚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2200余亩,“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成型。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位于豫灵镇桥上村的太秋甜柿种植基地 摄影 王保龙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豫灵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地域优势,写好文旅融合、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该镇利用地处豫秦晋黄河金三角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自身厚重文化资源,融合豫秦晋三省民间文化,强力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叫响“黄河入豫第一镇”文化品牌。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豫灵镇杜家村黄河入豫第一站景观 摄影 王保龙

  豫灵镇杜家村“黄河战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该镇深挖非遗资源,依托杜家村北金鸡岭黄河景观,投资1300万元建设“黄河入豫第一观景台”;深挖文裕村的“阌山书院”文化,依托文峪村南“白龙岗”瀑布、“将军峰”自然景观,按照3A级景区标准,分三期打造餐饮、娱乐、民宿、研学为一体的“阌山书院”乡村文旅项目;持续挖掘“杨震文化”“亚武文化”“阌乡文化”精髓,将本土民俗元素融入旅游项目建设,结合底董村的贠家大院、西汉太子冢,杨家村的杨震祠、堡里村的亚武山森林公园,联动陕西潼关十里画廊、秦王寨、马趵泉,山西风陵渡印象风陵等周边景区,串点成景,连珠成线,吸引八方游客,持续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打造“美丽豫灵”文旅新名片。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

位于豫灵镇杜家村的黄河生态廊道 摄影 王保龙

  作为黄河沿岸的节点乡镇,豫灵镇紧紧围绕全市“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大局,多措并举、压茬推进,全面完成了黄河滩涂地规范管理任务。先后美化提升沿黄廊道点位38处,打造彩色小麦、油菜(油葵)“两个千亩”,创建底董村、杨家村、杜家村三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该镇突出“最美豫灵、物阜(富)民丰、底蕴文化、乡愁记忆”四大主题,力争把沿黄廊道打造成生态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

  “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金山银山。接下来,豫灵镇将紧紧围绕‘投资沃土、工业新城、亚武福地、美丽豫灵’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两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一方面,高标准完成沿黄滩涂地流转,推广承租利民政策,精细化打造沿黄彩色小麦、油葵花田等特色农业项目,打造‘沿黄产业带’;另一方面,持续完善花椒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广烟叶、太秋甜柿等特色种植,发展林麝、肉牛等特色养殖,打造‘沿秦岭产业带’,让豫灵的天更蓝、山更绿、农村更美、产业更强、群众更富,以实干实绩交出乡村振兴的优异答卷。”豫灵镇党委书记刘冬说。(文 侯林峰 李宏远)

编辑:张雨晴
2024“打卡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你好,河南!”网络国际传播活动_fororder_移动端banner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