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南文艺评论中心(河南大学)承办的“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主题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思想碰撞,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标识的内涵以及文艺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凝练出许多文明标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艺术作为提炼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力量和展示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媒介,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会议现场,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关于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的主张。他们从理论模型的构建、理论愿景的发展以及艺术实践等方面,探讨以文艺的方式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的实践路径,以期通过艺术作品所设置的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传达的主题思想、营造的意境氛围,依据美的规律实现审美表达,在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中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使中华文明标识更加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基因。
提及河南在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方面的优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道彬告诉记者,河南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形成的中华文明标识非常多,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河南能感受到文化自信,同时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色。“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要充分发挥文艺在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中的突出作用,努力提炼中华文明的核心标识,并通过艺术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标识体系,推动文化传承、民族认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他表示。(记者 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