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科技之力守护绿色“活化石” 我省《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正式实施
4月20日,由省林业局牵头组织,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的《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齐瑞说。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病虫害威胁及人为干扰,部分古树面临生长衰退、空心、枯死等问题。
为此,《规程》系统整合了林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基层管护单位的实践经验,首次明确了河南省古树名木的保育范围、保育原则、健康诊断及保育措施四大核心内容。通过土壤、水分营养等微生境改良措施,根系、枝条、主干等树体管理措施,配合必要的设施完成古树名木全生长周期保育,对重要古树名木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为每株古树建立个性化管理档案。
此外,《规程》突出科技手段的应用,对古树生长环境、病虫害风险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规程》的实施,为传承生态文明、守护历史记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省林业局生态建设修复处三级调研员鄢广运说。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现有散生古树名木32954株,古树群777个286507株。现存古树名木涵盖银杏、侧柏、国槐等47个树种,其中嵩阳书院“将军柏”等2株古树、太昊陵侧柏群等6个古树群,分别获得全国“最美古树”“最美古树群”称号。
近期,省林业局计划启动古树名木司法保护行动,通过发布司法保护令等形式,增强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记者 于涛 通讯员 张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