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万庆丽):郑州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博大、宏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郑州提出,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郑州,沿着黄河“游”与“学”,从治理黄河、生态保护、文化寻根等方面,探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出彩故事。
“三桥汇” 见证新中国图强-发展-超越的过程
视频制作:万庆丽 张子涵
千年黄河,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屈辱与奋争;百年大桥,诉说着一座老城一个世纪的嬗变。
在黄河“三桥汇”景点,遥望滔滔黄河中,三座铁路桥并立在黄河上,总间距不足700米,在中国铁路桥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铁路桥博物馆”。“这三座桥,见证了新中国从图强、发展到超越的一个过程,也是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最好的见证。”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荆海亮这样介绍道,以前这里光秃秃、穷光光,经过持续治理,这里彻底变了样。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已绿化荒山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内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附近居民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可以说新中国让黄河彻底地被驯服了,现在黄河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荆海亮说。

远眺黄河“三桥汇” 摄影 万庆丽
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采风团在这里可以看到黄河安澜,平稳地向下游流去。如今,大桥上列车奔驰,桥下则已建成黄河百里风景区,沿岸林木茂盛、燕雀欢唱,悠闲的游人和研学的孩子,伴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历史和现实就这样在这里定格。
防汛体系“一条线” 把握防汛主动权
黄河郑州段作为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流经巩义、荥阳、惠济、金水、中牟等区县,全长160公里,河道以“宽浅散乱、游荡多变”为主要特征,险工、控导工程密集,滩区面积大且人口较多,历来是黄河防汛的重中之重。
视频制作:万庆丽 张子涵
时值秋汛,在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记者看到这里设置了工情险情组、水情灾情组、督导组、保障组等工位坐席,配备有防汛指挥系统和各类通讯设备。为直观感受不同流量和水位下的模拟推演效果,只见工作人员预设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每秒,屏幕中可见洪水的推进过程。根据推演,指挥中心就可以科学地规划防守位点、有序开展群众转移等工作。
据介绍,传统的黄河防汛工作模式中,普遍存在着水情信息传递慢、调度指令传达慢、多方联动同步难的问题。“现在,我们借助数字化技术,依托网格化平台及水文、河务专业力量,构建起‘智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的沿黄区域应急防汛智能体,实现黄河汛情预警、指挥、调度、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牢牢把握防汛主动权。”郑州市惠济区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副主任张钊说道,过去水流量达到一定等级发布了红色预警,我们只能通过短信、电话,逐个通知相关单位。建立了黄河防汛智能体后,系统内置了300余条防汛任务指令,可以根据黄河水流量数据自动对应防汛等级。
构建花园口上下游共计45公里河段内的BIM模型、巡查全流程自主化的无人机、“应急云广播”、“智能石头”……沿黄区域应急防汛智能体的打造统筹了河地多元力量、提升了防汛联动效能,全力守好黄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模型黄河” 支撑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在郑州市区,有一条长800米的“黄河”。它是可以为防汛决策指挥和调整防洪部署提供技术支撑的“模型黄河”。

“模型黄河” 摄影 万庆丽
200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创新性提出了“三条黄河”概念,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治黄新理念。“模型黄河”为“原型黄河”提供保护治理方案,也为“数字黄河”推演论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参数。
“这是‘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动床实体模型’,按照1:600水平比尺、1:60垂直比尺构建。800米长的模型,精准复现了黄河下游299公里长的游荡性河段和165公里长的过渡性河段。在这里,我们走一步就相当于跨越了500米,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黄河河道变化及沿河水利设施、险工、护堤等。”在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下游河道试验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夏修杰说,模型黄河呈现的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摆动最大、冲淤演变最复杂、悬河形势最严峻、滩区人口最密集的河段,也是防洪威胁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段。
根据介绍,2025年黄河下游河道模拟升级改造基本完成,这也将为洪水预演试验过程的精准模拟筑牢基础。其中,黄科院自主研发的“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制作设备”,是国内首例专为河工实体模型地形制作而设计的智能一体化设备,将有效推进河工模型制作的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
大河汤汤 黄河文明绚烂图景再现
北距黄河8公里,一座土黄色的博物馆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现场般自然生长。这里就是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
视频制作:万庆丽 张子涵
作为国内首个全景式展示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从世界大河文明切入,聚焦中国大河文明,深入展现仰韶文化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系统陈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不仅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与文明脉络,更通过三维交互、裸眼3D、场景塑形、Mapping投影等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壁垒,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让史前文明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
在博物馆的展厅内,众多造型精美、花纹独特的陶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最令记者惊奇的是大河村遗址还多次出土了绘有天象图案的彩陶片,图案多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彗星纹等,被认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丰富的天文学实物资料。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更揭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千多年前那个生活在大河之畔、星空之下的村落的文化风貌,更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