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   舆情智库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2021-12-23 18:06:19来源:央广网编辑:张雨晴责编:石丽敏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

  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早上六点半,天刚蒙蒙亮,伴着几声嘹亮的鸡鸣、阵阵清脆的鸟叫,安晓军翻身起床,往山上的茶园走去。冬日的山间清晨,薄雾笼罩,空气清冷。放眼望去,四头垴山矗立在茶园南方。一阶阶梯田里,高高低低的茶树,默默生长。

  2021年是暖冬,漫步茶园,路边的桂花尚在开放,时不时飘来一阵沁人的花香。路旁的茶园里,白瓣黄蕊的茶花开得绚烂。安晓军走近茶树,拍下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设置为仅自己可见。每天早起到茶园转一圈,留存当天的茶树生长图片资料,是安晓军这两年养成的习惯。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每天早上到茶园看一看,是安晓军的习惯。(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十多年前,安晓军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两年前,他决定放下年入百万的事业回到家乡,全力发展白茶产业。现在的安晓军,早已习惯并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他黝黑的脸庞,记录着与茶树的日日相伴;时时浮现在脸上的笑容,透露出这项“沾着露珠”的“新”事业带给他的满足。

  与茶有缘

  安晓军爱读书。少年时,他在家中一本明嘉靖二十一年的县志上看到:“茶园,在县东南六十余里泼粥山北麓,其山产茶。”泼粥山是哪座山?一丝好奇在安晓军心中升起。

  高一那年,因家中遭遇变故,安晓军辍学到江苏经商。工作中,安晓军渐渐爱上喝茶,尤其觉得有款白茶,口感最佳,泡再久,不苦不涩。

  经朋友介绍,安晓军认识了当地白茶种植园的负责人,了解到其祖籍是河南信阳。安晓军的家乡河南省舞钢市有山有水,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朋友看到他的爱茶之心,建议安晓军回乡“试一试”。

  这时,安晓军想起多年前看到的关于茶的记载。2004年,安晓军在杨庄乡灯台架山林区找了三分地,栽种了3000棵茶苗。三年过去了,无人管理、任其生长的茶苗成活率达到了60%。

  安晓军有点意外。2007年,他又在尹集镇张庄村种了约九亩茶苗,聘请专人看护,用他的话说是“开始比较上心了”。

  2010年,茶青有了。采摘后,安晓军拿到江苏,参与当地的茶叶评比,一举拿下了金奖。

  安晓军惊喜万分,“这事儿有戏!”

  安晓军来到舞钢市农业局,找专家请教。但是,舞钢当时主要种植的仍然是传统农作物,专业人才“不对口”。安晓军又到江苏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请教。

  茶树喜湿怕涝,要种在山上;喜欢弱酸性沙砾质土壤,不喜欢黄粘土……问清了茶树的生长习性后,安晓军心里有了数,回到舞钢找合适的林地。

  舞钢林地很多,但很多是生态保护区,动不得!有些临近一级水源地,不能碰!

  一晃,四年过去了。安晓军带着舞钢市农业局土肥站的专家徐进玉考察到庙街乡灵珑山时,发现山下是葛庄水库,灌溉水源有了;山朝向北方;土是沙瓤土,pH值略高一点,可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调节。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林地!”安晓军喜上眉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在灵珑山上种植一些粮食等农作物。后来,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农村没了劳动力,很多山地只是种植一些树木。灵珑山几乎成了荒山。

  安晓军找到人头山村委和庙街乡党委,提出想流转山地种茶的想法。荒山闲着也是闲着,乡亲们很愿意流转。2015年,安晓军一次性支付村民30年的土地租金30万元,承租了100亩山地,开始种白茶。因茶园在灵珑山,安晓军为它起名“灵珑山白茶”。

  2016年下半年,安晓军开始着手规划、选址、建厂;2017年,茶园第一次有了收成,收获近90斤干茶。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2021年暖冬,茶花仍在开放。(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北方严寒使茶园大部分病虫害无法过冬,造就了“灵珑山白茶”独特的品质。其选取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炒茶工艺,经过16道工艺加工而成。干茶挺直略扁,形如兰蕙。汤色金黄透亮,茶香高扬且持久,氨基酸含量高达普通绿茶的三倍。茶汤不苦不涩,饮毕唇齿留香,深受市场欢迎。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白瓣黄蕊的茶花开得绚烂(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北方严寒使茶园大部分病虫害无法过冬,造就了“灵珑山白茶”独特的品质。

  2018年,茶园收获了300多斤干茶,收入100多万。安晓军干劲更足了。2019年,茶园扩建二期工程。2020年,二期扩建完工,开始茶旅小镇的建设。今年,安晓军的茶园收茶900多斤,收入近400万。

  2021年,安晓军为灵珑山白茶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再次查阅相关资料,安晓军发现,他少时看到的“泼粥山”就是如今位于人头山村的灵珑山。“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安晓军惊呼自己与白茶的缘分。

  一个好汉“三”个帮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人们的印象中,茶树一般生长在南方。白茶更是被普遍认为不适宜在长江以北地区种植。

  如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安晓军填补了河南种植白茶的空白,让舞钢成为我国白茶种植的最北端。

  一亩地种4000株茶苗,行距1.2米,株距25公分;茶树开花促进茶叶品质,但不利于茶叶产量……多年过去,安晓军从只是喜爱喝茶的“门外汉”慢慢变成了“茶专家”,说起茶树种植的要点,头头是道。今年34岁的安晓军,已是高级制茶师,中级评茶员。

  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

  租赁山林,差点被骗;冬天降温,担心茶树冻死;夏天干旱,看着茶树旱死……种茶以来,安晓军有着“操不完的心”。

  “还好,一路走来,太多人给了我太多帮助和感动。”安晓军动容地说。

  2016年12月的一天,安晓军看到当天最低气温将达到-12℃。为防止茶苗根部冻坏,安晓军咨询专家后,准备用塑料薄膜把茶山罩住。薄膜买齐,找不到工人上山。

  人头山村支部书记韩帅远知道后,迅速组织村两委干部、群众等四五十人,不到两个小时,把一百余亩茶树全盖完。

  “我们村里对茶产业很认可,老百姓也信赖晓军的人品。他跟村民就像一家人。”韩帅远说。

  2019年春夏,天大旱,茶苗旱得蔫头耷脑。

  蓄水池干涸、山下水库的水提不上来,一身泥,满脸汗的安晓军欲哭无泪。“茶苗旱死了三分之一。”安晓军心疼不已。

  市乡村三级政府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立刻召开现场会,解决茶厂的灌溉等基础设施问题。如今,漫步茶园,可以看到每一行茶树根部都铺设了管道,近500亩水肥一体茶园建设已完成。

  庙街乡党委书记刘彦新原任舞钢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发展白茶产业,刘彦新被派到庙街乡任党委书记。到任第二天,刘彦新就带着领导班子到茶厂调研,这让安晓军感动不已。

  同时,庙街乡为茶厂明确首席服务员和包村班子成员,投入近一千万,改善园区外人居环境,完善园区内交通、灌溉设施等布局,争取600多万项目资金和技术方面支持等。

  发展的过程中,安晓军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目前,安晓军创立的河南省千宝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已经申报了15项国家专利,6项成功获批。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傍晚六点多,山村的夜晚已然降临,夜色浓重。山野寂静,村里偶尔传出几声犬吠。

  “外边再好,总是家乡好。”站在茶厂的院子里,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和漫天繁星,安晓军颇有感触地说。离家十多年,这次彻底的归来,没有不适应,只有满满的喜悦和安心。

  俗话说,“出门三里为外人。”安晓军的家在八台镇王老虎村,距离人头山村10公里开外,但是村里的群众待他如亲人一般,这让安晓军心里暖暖的。“人头山村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可以安心在这发展。”

  “婶儿,去山上捡柴啊!”“叔,累不累?”“大爷,来了。”走在茶园中,时不时碰见几位村民,或在砌水沟,或在混合土壤,安晓军笑容和煦,熟络地与他们打着招呼。

  庙街乡三分之一山地,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平原,想通过发展传统农业让乡亲致富,没有出路。“只能搞差异化、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种植项目,白茶种植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安晓军说。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茶山下的茶园民宿已建成(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我这是跳出农门,又回到了农门。”安晓军说,带领乡亲们致富是他的“终极目标”。

  安晓军创新带贫模式,带领乡亲走上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发展之路。

  安晓军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对无能力的贫困户“保起来”;提供就业岗位,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扶起来”;实施承包责任制,对有劳力无田地贫困户“帮起来”;签订种植合同,把有田地的贫困户“带起来”;签订代管代种协议,开展企地合作共建,让村集体经济“增起来”。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茶园三期(央广网记者 夏莎摄)

  这几年,安晓军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白茶500多亩。最多时,安晓军的茶园年用工1万余人次,扶持9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9万元。今年,安晓军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远山的回响|他用“一片叶子”带老乡致富

人头山村葛庄组村民李德福正在茶园务工(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现在家门口有活儿干,能顾家,工资又有保障,再也不用去外面找活了。”人头山村葛庄组村民李德福正在茶园砌水沟,干劲儿十足。

  现在,集种植、观赏、采摘、加工、旅游、研学为一体的“茶旅小镇”正在打造中,九龙山茶乡景区已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审,5栋茶园民宿建设完成。

  走在今天的红石崖,道路宽敞整洁,水流潺潺,茶园葱绿,民宿别致,老百姓笑意晏晏。

  清晨的薄雾中,旭日冉冉东升,安晓军站在半山腰,眺望满山的茶树。身侧的柿子树上,两只喜鹊刚落下脚,叽叽喳喳,跳来跳去,旁边枝杈上筑好的鸟巢看起来坚固而舒适。

  安晓军就如这喜鹊一样,“飞”往外面的世界。终有一天,带着一身本事,再次归来。与他热爱的白茶一起,在灵珑山,深深扎根。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监制:王薇 赵净 彭华

  记者:夏莎

  策划:关宇玲 孙瑞婷

  视频:赵梦阳

  设计:张慧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