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   舆情智库
河南开封:开放兴市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2-05-17 16:48:41来源:开封网编辑:张雨晴责编:赵银平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豫见新气象·汴地当先锋】开放兴市: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实习生杨悦璐

  核心提示

  开放兴市,大潮奔涌。近年来,开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开同城等发展机遇,坚持以开放兴市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不靠海、不沿边的开封站在开放最前沿。

  2021年,开封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80.4亿元,超额完成省下目标;全市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9.7%,增幅居全省第5位,较上年上升11个位次;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家,新增合同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2亿美元。

  开放兴市,激发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个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美丽、幸福和谐的开封,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中原大地。

  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势如虹。 

  2022年以来,开封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年即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制造为要”,围绕“三个一批”抓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 

  一季度,开封市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前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达到100%、68.42%、99.05%,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一、第二。4月6日,全省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代表开封市作典型发言。 

  开封市还进一步拓展提升“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三大建设年”成效,与时俱进,创新方式,强化规划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资本资源招商、领导招商,扎实开展开放兴市暨招商引资工作,为开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开同城化等重大机遇叠加聚集,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综合保税区、开封海关等高能级开放载体的建成,让开封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开放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双循环”下的开放优势越来越凸显。 

  如今,穿行于开封城乡,所到之处,让人真切感受到开封市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开放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开封绚丽篇章,成为全市人民的心声和使命。 

  开封,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走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

河南开封:开放兴市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开封网资料图

  奋楫争先 书写开放新篇章

  “二十二证合一”“市场主体简易注销”“一码集成服务”“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现场一次联办’”……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制度创新案例,其实是由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创新并向全省全国复制推广的经典案例。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正式挂牌,古都开封站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 

  按照国家战略功能定位,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重点发展服务外包、医疗旅游、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文化金融、艺术品交易、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国际合作及贸易能力,构建国际文化贸易和人文旅游合作平台,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区和文创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促进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挂牌后,秉承“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以营商环境系统集成制度创新,高标准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致力于打造中部营商环境国际化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形成了以“二十二证合一”、营商环境体系建设、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六个一”政务服务新模式等为代表的改革成果并领跑全国。 

  开封综合保税区于2020年12月17日正式获得批复,自开始申建至获批仅用一年,跑出了领先全国的“开封加速度”。 

  开封海关于2018年年底获批成立,标志着开封拥有通向世界的“出海口”,对推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年多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积极谋划,着力打造“234”产业集群体系:“2”指以文创产业和医疗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为亮点,“3”指以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新兴制造业、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三大制造业为支柱,“4”指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四大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根据产业定位和现实基础积极创新思路,在空间上规划了“一心四谷两港”,即中央商务中心,文创艺谷、健康乐谷、高新智造谷、创智孵化谷,国际物流港、国际商务信息港,7个功能分区形成互为依托、有机融合、富有创意的产业空间体系。 

  作为开封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辖区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汴西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形成“五区联动”的发展局面。同时,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汴西产业集聚区、开封综合保税区三大产业区块,以制度创新、产业集聚、功能独有为宗旨,成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对外窗口,满足各类新业态发展需求、集聚优质发展要素,助力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还开创性地设立了河南省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法庭,集中审理涉外一审民商事、知识产权、公司纠纷、仲裁案件,为自贸试验区经济发展提供集约化司法服务。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还联合市市场监管局自贸区分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保险运用,搭建“政保企”对接平台,为意向投保企业与保险公司牵线搭桥,签订全省首单专利执行保险合同,实现全省知识产权保险“零突破”。 

  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紧扣核心定位,搭建国际化平台,聚焦艺术品交易先行先试,打造了中部地区第一座艺术品保税仓,并设立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河南自贸区受理处、全省首家中原银行开封自贸区文化艺术支行、深圳文交所河南自贸试验区运营中心、开封片区社会文物登记服务中心、开封片区艺术品鉴证服务中心等“一处一行三中心”,积极打造中部区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中心。 

  2021年8月,中央宣传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名单,认定16个行政区(功能区)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榜上有名。这是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继2020年12月成功申建综合保税区后,获得的又一“国字号”名片。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以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契机,持续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目前已入驻黑骏动漫、中乌文化、望嵩科技等文化旅游类企业1000余家。 

  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挂牌前,这里大部分区域是未建成区,没有对外开放平台,经济外向度低,区内注册企业仅有180家,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1家,科技、金融、电商等现代服务业业态基本没有。5年多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1年,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已入驻企业6966家,是挂牌前的38.7倍。其中,累计入驻包括益海嘉里、丰树物流、桃李面包等在内的70余家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及行业领军企业;外资企业34家,注册资金10.15亿元。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对开放经济发展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奠定了开封对外开放的后发优势。 

  深耕“试验田”,创新不停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动能,在内陆腹地筑起了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迎来古都开封更加美好的明天。

河南开封:开放兴市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开封网资料图

  主动作为 汇聚开放崛起的磅礴力量

  郑开同城又进一步!5月5日0时起,郑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开封、兰考相关高速公路通行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符合条件车辆免费通行。郑开兰、郑港间政府购买服务的高速公路涵盖10条、59个收费站、总里程558公里,郑州都市圈内涵更加充实丰富。 

  同处中原腹地,同饮黄河水……一个是宋都,一个是商都,郑汴一体化实施10多年来,开封与郑州携手共进,深度对接,为两市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随着“郑州都市圈”建设成为河南发展的热点,郑开同城化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郑州、开封两座城市发展的关注。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并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再到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郑州与开封这两座城市的融合不断深入推进。 

  2021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率先突破,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在2021年3月举行的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将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设立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当年6月,河南省发改委发布了《2021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和重大项目》,其中明确,将启动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和同城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同城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格局和重点任务,创新郑开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支持郑州、开封探索建设同城化示范区。 

  对于蓝图展开的郑开同城化,开封更是积极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多次与省有关部门以及郑州市沟通对接相关工作,凝聚合力,高质量推进郑开同城化。 

  2021年,开封市和郑州市进一步深入推进规划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公共服务同城等,使两地群众的同城生活日渐便利。开封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和各种要素的有序高效衔接,探索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试验区,强化顶层设计、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以民生领域为突破口,加速建设郑开公共服务同城。 

  2021年,经过不懈努力,开封市社保卡实现郑开公共交通“同城应用”,市民可直接持第三代社保卡搭乘郑州、开封的城市公交及地铁。这是开封市支持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高质量推进郑开同城化的有效举措。与此同时,郑开城际铁路开启高密度公交化运营模式。 

  2022年4月11日,开封市发改委公布了《开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长达117页的文件中,郑开同城化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在郑开快速通道建设方面,开封市积极与郑州市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进行对接,项目正稳步推进。围绕郑开科创走廊,开封市高标准谋划开封市大学科技园项目,建成后可成为郑开科创走廊东部重要支撑。开封市着力建设郑开沿黄生态廊道,不仅完成了沿黄大堤两侧生态整治,还统筹推进滩区迁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南北堤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S312两侧景观提升等工作,与郑州沿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联动。 

  随着郑开同城化迈向更高阶段,人口流动性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的跨区域政务服务给群众和企业增加了烦恼。为降低群众和企业跨区域办事的时间和经济成本,2021年12月30日,开封市与郑州市联合签订《政务服务“郑开同城通办”合作协议》,打破属地办理和取件的局限性,实现同一事项两地无差别受理,有效解决了市民“来回跑、折返跑”问题,努力打造“省内通办”样本。开封市还签署了自贸试验区郑开片区通办授权协议,实现255项涉企审批服务事项跨片区通办,实现郑开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办理、一次办成”。对此,商务部给予充分肯定,并通过专报的形式介绍了经验做法。 

  开封发展,人才为先。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开封正面临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了最佳舞台。 

  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开封对人才的渴求从未停止。开封市把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持续推进“四个一”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汴梁英才计划”,努力把开封打造成人才集聚高地、开放创新之城。同时,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制定出台《开封市企业人才服务团实施方案(试行)》,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程序、待遇兑现办法,完善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社保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了众多人才前来开封,共同在这片发展沃土上建功立业、成就梦想。

河南开封:开放兴市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开封网资料图

  推动转化 让开放成果越来越实

  为做好开放兴市、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封市成立了开放兴市暨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并要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规划招商,提升招引时效;强化专业招商,打造人才队伍;强化以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链招商;强化资本资源招商,撬动资本助力;强化领导招商,狠抓责任落实,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开封高质量发展。 

  对外开放是前提,成果转化是关键。近年来,开封市在抓转化上下功夫,切实推动开放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特别是2022年以来,开封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开年即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制造为要”,围绕“三个一批”抓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 

  一季度,开封市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前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一、第二。第四期新上报“三个一批”项目116个,总投资693.1亿元。其中,“签约一批”55个,总投资367.6亿元;“开工一批”35个,总投资148.9亿元;“投产一批”26个,总投资176.6亿元。 

  开封市聚焦“十大战略”,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开展分领域、分片区、分专班专题研究,围绕六大传统产业提升、两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两大未来产业布局,高标准绘制产业招商图谱,建立投资超万亿元项目储备库。 

  开封市强化要素保障,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推动金融服务、用工服务、用地服务、环保服务四下基层,力争全年投放贷款1000亿元、用工1万人、土地5000亩,有力助推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优化建设环境,坚持一周召开两次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研判会,推行工程施工许可“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施“净地+预审批”,实现“拿地即开工”。 

  开封市结合“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高位推进项目建设,四大班子领导齐上阵分包“三个一批”项目,坚持每周举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周交办;开发了重大项目远程监控手机App,实现全领域覆盖、全环节跟踪、全过程监管;坚持奖惩亮剑,用结果说话,压茬推进“三个一批”项目。 

  坚持开放兴市,下更大功夫推进高质量发展,时代在召唤,开封在奋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