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续写新时代的“河南故事”,助力河南“走出去”“引进来”。3月1日起,国际在线河南频道《豫见国际》栏目将持续聚焦河南各地的城市发展、特色产业(产品)、文旅美食等,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那些享誉全球的“河南国际范儿”和值得向全球推荐的“河南名片”,本期将寻味河南开封的特色美食——灌汤包。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贾亲亲):外地朋友来开封,不仅要领略宋韵之风,更要品尝最美味的开封特色美食——灌汤包。3月21日,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来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店——开封第一楼。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据《 东京梦华录》载,时名为“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后经历代名厨师承和发展,演变为现在的“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它用料考究,制艺精湛,具有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肥而不腻等特点,以及“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的优美外形,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开封灌汤包曾是北宋皇家食品,因独具风味,很受食客赞誉。每年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游览开封古城名胜之余,必会品尝这一开封名吃——灌汤包。
据开封第一楼西湖店厨师长姬红梅介绍,开封灌汤包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灌汤包的面只用死面,不用发面,这样使皮更薄,且不掉底。而活面工艺上要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才能达到要求。包子馅内只放姜末,不放葱。打馅也很下工夫,一直要把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而且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23道,且均匀有序,最后的封口要严要圆。包灌汤包的师傅往往要经过数年的学习、练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包子工。开封第一楼西湖店厨师长姬红梅已经做灌汤包30多年了,她手法娴熟,包出的灌汤包精美如工艺品。灌汤包不仅有形式美,其内容也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这也使得食客吃灌汤包也颇有讲究。开封人吃灌汤包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吃一个包子便同时吃了面、吃了肉、喝了汤。可以说,从食材、制作到吃法,开封的灌汤包完美展现了古都饮食文化的精致一面。
厨师搓、甩、拉、拽制作包子皮 摄影 付锐
灌汤包的皮要擀得超薄,有透明之感 摄影 付锐
灌汤包的馅扯长丝而不断 摄影 付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