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主角。为挖掘河南人“讲不完的出彩故事”,让世界看见河南人的精彩,激励每一个中原儿女在各自岗位上继续奋斗、争做贡献,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推出“河南人的一天”特别策划,捕捉河南人在各自岗位上“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的发光发热点。通过这些普通人“浪花式”的平凡点滴工作和生活情况,人们可以看到河南人乃至中国人在复工复产中表现出来的淡定从容、务实自信、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坚定步伐。而这,正是2020年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真正动力和可靠保障,也将汇聚成让新时代河南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1855年,古老的黄河突然在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由东南向东北急转至山东入海,在豫东平原留下了千里黄河故道,也留下了茫茫沙丘。
“白茫茫、野荒荒,三里无人烟,五里无村庄,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豫东人民饱受风沙之苦。防风治沙,改造生存环境,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是老百姓最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也由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防风固沙、植树造林史诗篇章。一批批护林员手拿铁锹,靠着肩扛手提,在这片广袤的沙土地上种下一棵棵幼苗。
今商丘市梁园区内的黄河古道遗迹 供图 商丘市梁园区委宣传部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倏忽间,70年过去了,黄河古道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小段清且浅的河道,而一代代护林员种下的幼苗却化身参天大树,牢牢地扎根进沙土里,耸立在大地上,汇聚成万亩林海,筑就起绿色长城,镇守在豫东门户,抵御着风沙的入侵,护佑着一方百姓。
第一代护林员裴传云 摄影 万庆丽
7月9日,在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护林员裴加祥陪着自己的叔叔、第一代护林员裴传云坐在林荫下的石凳上。提起当年的艰辛,98岁的裴传云连连摇头:“我是1957年来这里当的护林员。我的哥哥裴传连带着我们一班人在这里种树,那时候太苦了。”一个苦字诉说着故道狂风的无情与狂妄,也道尽了老一辈护林员的多少风霜与心酸。
第一代护林员: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裴传云口中的裴传连是原梁园区国有林场第一任场长。1957年,当地党委、政府开始筹划在黄河故道建立国有林场。
当时的黄河滩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沙丘、不毛之地。沙丘连片,最高的有8米至10米高,一桶水浇下来瞬间就没了影踪,人走在沙丘里是走一步陷半步,风沙一起,遮天蔽日,老百姓的庄稼颗粒无收,到处是一片苦难的景象。
就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时年38岁的裴传连不顾家人的劝阻和反对,辞去了乡政府待遇优厚的工作,带着党和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扛起了这份沉担担的责任,开始谋划组建苗圃。
老照片记录了林木被砍伐现场 摄影 王琪瑜
巡林过程中,裴加祥回忆起父辈创业期的艰辛,感慨连连:“想在荒沙地上植树造林谈何容易啊!没有房子人只能搭建草棚子去住,风沙一起,好不容易育好的苗子就都被埋了、毁了,长出来的苗子还要防着村民偷偷砍作柴烧。”从小就在黄河滩生活,饱受风沙之苦的裴传连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幼苗,期待着沙丘换上“绿装”,让家乡的人能吃上白面馒头。
老一辈护林员曾经居住过的房屋旧址(受访者供图)
“父亲带着十几个人,手拿一把铁锹一个木桶,靠着两眼土井挑水、抬水。树苗全靠人挑肩扛,交通全靠一双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裴加祥说。就是靠着这样一股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一代护林员建立了三百亩的苗圃基地,被现代人称为“母树林”。在此基础上,1958年,国有林场正式建立。
裴传连一干就是几十年,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这片古老的土地。这片土地也不负众望,“长”出了万亩林海,披上了绿色的“外衣”,被誉为“万亩人工造林林区”,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改善自然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成为人为干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典范。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裴传连老了干不动了,就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裴加祥。
第二代护林员:弘扬传统精神 守护好森林
“父亲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叮嘱我说:‘要听党和组织的话,要把种树这件事干好,要把这片林子看好’,临终的时候还希望林场将他葬在这片沙土地上,继续守着这片林子。”今年58岁的裴加祥提起父亲还是满含热泪,自己作为家里最小的男孩子,从小深受父亲影响,1980年,18岁的他来到林场参加工作。
裴加祥检查树木长势 摄影 王琪瑜
“我是沿着父辈的足迹,走在父辈洒下汗水的热土上。”裴加祥说,“父亲以开创为主,我们这一代主要以防护为主,防火防盗,要守护好父辈留下的这笔珍贵的‘财产’。”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虽然护林环境有了好转,但是工作条件还是很差,这万亩森林每天都要进行巡逻几次。以前,树林里没有路只能步行,年轻的裴加祥每次都积极主动冲在前。
裴加祥(右)指导职工护理槐树幼苗 摄影 万庆丽
他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党和国家交代的任务也是高度负责的。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裴加祥认真钻研、努力学习,特别是护林和育苗及苗木管理等方面,成了“林业大师”,还成了场长。
护林员这个工作没有清闲的时候,40年来的每一天,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无论植树造林、施肥浇水、育苗掰叉、护林巡逻,成为场长的裴加祥依旧时刻冲在工作第一线。“1996年冬天,我们接到任务,要种‘香港回归纪念林’1997棵树。谁知道一场大风一场水,现场一片‘沟满壕平’。我们奋战了20天左右,好不容易干完了,又是一夜大风,又倒了。那种辛酸不堪回首。”裴加祥回忆道,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护林员喊苦喊累想退的。
“2009年6月有一天夜里刮大风、树林里倒了一片一片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就集合全体员工,进到林子里日夜扶树,当时的心里心疼得不行,还得一边干一边防止村民偷树。夜里没有地方住,大家就裹着大衣在地里一滚,一觉醒来,发现被蚊子咬得满身疙瘩。”裴加祥说,但是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觉自己守护了党和国家的财产,很骄傲。
裴加祥(左)与现任场长刘金领探讨经济苗木苦楝的发展情况 摄影 万庆丽
长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工作,积劳成疾,裴加祥的身体不是很好。即便现在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依然坚持工作一线带头干。“在他管理苗圃的几年间,为林场植树造林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苗木。一棵苗木价值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他一个人每年为林场植树造林节约资金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现任场长刘金领夸赞他说。
裴加祥巡视新建成的蓄水池 摄影 万庆丽
2002年12月,梁园区国有林场获批建立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这是全国唯一一处完全在人工林基础上建设的国家森林公园,它的建设填补了我国平原地区无人工林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空白。2006年8月,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一天天流逝,树木一天天长大,林场一天天发展壮大,头发已然花白的裴加祥仍然一天天走在林场里。他自己经常说,要到干不动为止。在他的影响和要求下,他的儿子裴建设放弃了在城里月薪2万元的工资待遇,也回到了林场,成为一名“80后”护林员。
第三代护林员:延续祖辈事业 再创辉煌
“我在外面工作,我爸总是不放心,总是希望我能回来。他总说‘这里是我们的根’,坚持让我回来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造福一方水土。”行走在林木茂密、清风怡人的森林公园森林大道上,1983年出生的裴建设已经在这里工作10年了。
裴建设为槐树浇水 摄影 万庆丽
从小在爷爷膝下长大的他,是听着“大风一起,刮到犁底,大风一停,沟满壕平”的民谣长大的,也是听着老一辈护林员战天斗地的故事长大的。他知道爷爷和父亲都在林场干了一辈子,一家三代人都对林场有浓厚感情。林场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眼里,都无比的珍贵,他对这一方林海总是充满向往。
如今,作为“80后”的他也心怀大志,有时骑车,有时步行,穿梭在林区的各个角落。“建设这个孩子像他爷爷、像他爸爸,越是刮风下雨他越是在林区坚守岗位。”刘金领说,“我到林场参加工作1年5个月零4天。这些日子里,我看到我们林场的工人,尤其是年轻人,年轻的党员干部,别看年轻,干劲儿大。他们都继承了老一辈护林员的林业精神,我很欣赏他们。”
2018年11月,林场接到一项种树任务。零下八度的夜里,寒风呼啸,刺骨的冷。裴加祥、裴建设,还有90多位护林员,全部上了一线。6000多棵树苗,每棵4米多高、40多斤重,护林员们从夜里10点多一直干到第二天中午12点多。树苗被一棵棵往下卸,一棵棵往地里扛,一棵棵地种到土坑里。“不敢停啊,怕把树根给冻伤了。冻伤一点点,成活率就大大下降;死掉一棵树,就浪费国家100多块钱。”“突击队队长”裴加祥如此告诫员工。“大家都累瘫了。”“铁打”的小伙子裴建设,干完活后,也直不起来腰了。
裴建设查看林场培育的泡桐幼苗 摄影 万庆丽
干活直不起来腰可以,干事直不起来腰可不行。“我爸给我起名叫‘建设’,就是希望我能挺起腰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建设我们美丽的林场。我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焦裕禄精神,延续祖辈事业,争取把‘沙饭碗’变成‘金饭碗’,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日常巡视过程中,走过泡桐基因库的裴建设,看着新修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地说。
新修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摄影 万庆丽
万亩林区周围村庄较多,人员复杂管理难度大,年轻的裴建设和周边群众打交道多,群众工作做得很好。浇水施肥、巡视边界、兴修水利、保护环境,每天走上一两万步,他沿着爷爷和父亲走过的足迹继续前行守护好这片森林,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和担当。
林场新育苗木与发展“林下经济” 摄影 王琪瑜
“一把铁锹”传三代,一颗红心永向党。历经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林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亩林海成为商丘市区北部的一道重要的防护林带,它以优美的森林景观、迷人的故道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回归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也成为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裴加祥(左)、裴建设父子二人走在林场新建的道路上 摄影 万庆丽
每逢周末的时候,裴建设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林场玩。这里引进了黄河水,开发了新经济,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看着孩子在林荫下玩耍,裴建设总是会幻想他长大后的样子:如果他以后来这里工作,那么爷孙三代就会和很多年轻人一起,守护这片林子;如果他不来,这里依旧会有很多年轻人加入,一起守护这片热土……(文 万庆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