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南阳6月15日电 6月11日,记者从南阳市卧龙区新闻发布会获悉,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卧龙区的“南阳烙画”项目名列其中。
卧龙区“南阳烙画”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更是卧龙区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一件大事、喜事。至此,卧龙区非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已有两个,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南阳烙画发源并长期传承于河南南阳,并高度集中南阳市卧龙区。“南阳烙画”,是南阳人民耳熟能详的南阳三宝“烙画、玉器、出师表”之一。南阳烙画是中国烙画的代表流派,她的历史可以追朔至西汉末年,刘秀称帝前的一段传说,有史记载已有140余年历史。历经6代有序传承,长期活态存在。在世代传承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以南阳为源头,逐渐传播到了河南省内及省外部分地区,受众广泛,深受海内外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南阳烙画最初称南阳烙花,据记载为1877年南阳人赵星三所创。上世纪二十年代,烙画产品远销京、津、汴、洛等地,1929年出版发行的《河南新志》将其列为中州特产,此时南阳城内作坊已达10余家。1954年南阳市人民政府将南阳市区的烙画艺人集中起来,成立城镇集体所有制南阳烙花合作社(今南阳市烙画厂前身),工具得到了革新。产品从烙花筷子、木尺、打子把等小件发展到木板烙、家具烙、宣纸烙、丝绢烙等等,1950年代后期烙花逐渐被艺人向大型方向发展,1959年南阳市烙画厂艺人集体创作烙制的木板烙花《黄河在前进》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走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上世纪60至90年代,南阳烙画为南阳出口创汇主力之一,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
南阳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根据炭化原理,以高温烙具在可炭化材料上勾勒烘烫,呈现自然的淡黄、中黄、棕、黑等变化,达到近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主要工序有构图、选材、起烙样、烘烫、题款、装裱等;技法有平烘、撕毛、点皴等;题材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包括冬青木筷子、笔筒、葫芦、台屏等小件日常用品,屏风、家具等大家家具用品,木板烙画、宣纸烙画、丝绢烙画等装饰用品;色调以烙为主,套彩为辅,色泽沉稳,古色古香,厚重典雅。
南阳烙画作品有18个系列,136个品种,上千个花色。烙画筷子有花鸟、人物、山水等;木板烙画有不同规格样式的烙画作品,大至壁挂、站屏、小至台屏等;丝绢烙画大至十几米的长卷巨制,小至袖珍手卷等,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制作各种烙画作品。
师徒传承是当前南阳烙画的主要传承方式,至今已有六代传承人,传承有序、谱系清晰。南阳市烙画厂是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牌建立示范性烙画传习所和展示馆的责任单位,具备完善的保护场所和保护机制,还在深圳等地建立传习基地,并与南阳师院、南阳理工学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设立烙画选修课,培养后继人才。
南阳烙画具有烙画产生历史的根源性特点,工具、烙制姿势、材料、工艺、产品、制作机构的演进性特点,色泽、技法、题材、画面的艺术性特点。其核心要素在于依据不同材质的炭化特点,通过对烙笔温度、运笔速度、按压力度的控制,同时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和技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南阳烙画融入社区民众生活之中,并在人生礼仪、节庆节日中作为具有吉祥寓意的礼品被选择和馈赠,具有重要的民俗功能。同时它还不断充当起文化使者的角色,与日韩、新马泰以及港、澳、台等发展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进与他们的友谊。
今天的南阳烙画,山水画大气磅礴,花鸟画活灵活现,人物画逼真传神,且朴实洗练、简约明快、内容健康,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其受众除了南阳本土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它以其精湛的技术,古朴典雅的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南阳市烙画厂作为南阳烙画的项目保护单位,对烙画项目承担着重要的保护、传承、发展责任,多年来,很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南阳市烙画厂,要以烙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为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使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南阳烙画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要以南阳市烙画厂为基地,充分发挥各级烙画传承人的积极性,把稳队伍、上水平、育新人、能发展、可持续作为抓手,打出保护传承的组合拳,以“保护传承+校企合作+传习基地”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为主要模式,使南阳烙画这一优秀的传统美术得到整体性保护传承,做好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向展的大文章,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用,稳基本、上档次、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南阳烙画行稳致远,把南阳烙画打造成全区全市乃至全省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徐浩 陈元静 王松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