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唱响数字歌 打好数智牌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发布
智能代步车。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黄河鲲鹏、5G公交、传感芯片成为河南制造新名片,数字果园、智能饲养,乡村振兴有了“新农具”……10月21日,《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发布。报告打开了一个数字新河南,全省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近1.6万亿元、互联网平台带动就业656万人、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把握数字机遇,建设数字强省,河南省已将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到全局位置,把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全面提升数治能力,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字中原正在拾级而上。
数字产业
“神算子”赢得未来
10月21日,2021数字经济峰会主论坛上,全省首个智慧岛——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揭牌,先期已入驻200多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神算子”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启动上线,带来计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近年来,河南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相继出台人工智能、大数据、5G、智能显示终端、智能传感器、鲲鹏计算等数字经济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强势崛起。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15.6%。
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增长点,更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
深秋的野外矿山已显寒意,焦作千业水泥公司的卡车司机却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挖矿”。通过5G技术和矿山行业有效融合,该公司实现露天矿区“铲、装、运”全程无人操作,“5G+远程挖掘、5G+矿卡自动运输、5G+北斗定位、5G+车辆协同”四个场景成熟应用,每年可为企业节约人工成本1500万元、增加整体效益4800万元、提高生产效率达80%以上。
在疫情倒逼下,在线配送、在线办公等数字化新业态加速涌现。河南省以UU跑腿、中钢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培育重点平台企业超过100家,2020年实现交易额2990亿元,带动就业656万人。
数字社会
智慧城市有了“新基建”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河南省用数字为乡村赋能,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灵宝市寺河乡是有名的苹果产区,当地建成的数字果园系统实时监测全乡气象、水质、土壤理化指标、果园农事作业,农民坐在家里看护果园,还能网络直播带货。
河南省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郑州、洛阳、鹤壁、新乡、焦作等新型智慧城市开展试点,探索城市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无人场站、自动充电、智能站台、云控中心……郑州市郑东新区北龙湖已率先用上了5G智能网联公交。在5G、传感器等新一代技术的加持下,公交信号优先通行,平均运营车速提高1倍。这里还将通过网约实现24小时主动出行服务,率先建成5G智慧共享出行系统。
河南是旅游大省,如今,一机带、码上游、一键游广泛应用,4A以上景区都实现了信息发布、导游导览、电子售检票、在线交易和一键救援等数字服务,全省智慧景区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南还通过数字技术扩大优质低成本服务供给,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郑大一附院联合中国移动携手建设了“省市县乡村院前急救”六级示范网络,建成我国首个连片覆盖的5G医疗实验网,率先开展5G医疗应用,让山村群众也能通过5G连线省城专家远程看病。
数字为民
“指尖办事”新速度
河南省政务服务移动端“豫事办”作为群众“掌上办事”大平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大窗口,已实现查询、办理、预约、缴费四大功能,为全省老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便民服务。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建设数字政府已成为各国软实力竞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河南省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提高治理效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更多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为我省“放管服”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河南已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南政务服务网,85%的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5%以上。与20多个省区市的80多个县市开展协作,实现576个事项“跨省通办”,群众和企业异地办事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1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河南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8位,比2018年上升16个位次。(河南日报记者 董娉 陈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