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修渠老人的交流加深了我对修渠历史的了解,我感受到红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林州人血脉之中。总而言之,这次实践,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次锻炼,而且也是对红旗渠、对红旗渠精神的一次重新认识。”近日,武汉大学红旗渠精神调研实践队队员刘一昊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据悉,武汉大学红旗渠精神调研实践队是一支以安阳林州籍武汉大学学生为主的实践队伍。暑假期间,该实践队队员利用一周时间,先后赴林州市伯文村、魏家庄、东街村、付家河村以及红旗渠干部学院展开实践活动,深入采访郝太金、秦菊书等11位修建红旗渠的先辈,调研红旗渠精神,并了解各村自红旗渠修建以来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从修渠老人的回忆中,实践队队员真切地了解到红旗渠修建过程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粮食不足,技术人才缺失,作业环境恶劣等。但艰苦的条件没有打败大家,在伟大理想的召唤下,修渠人展现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和“愚公移山志如钢”的坚定信念,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实践队队员通过走访修渠人,对红旗渠修建过程有了全面且细致的了解,并根据现场音频形成了大量访谈记录。参与实践活动的青年人从对红旗渠修建历史的了解和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中汲取到了养分,他们有信心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除了去农村走访修渠老人,实践队队员还参与调研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参观学习走访乡村振兴成果。
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林州逐渐完成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型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实践队队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林州人民将红旗渠精神运用到个人奋斗和城市发展中,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不断追求美好生活。
被问及修渠途中有没有想过放弃时,80岁的炮手马存生说:“没想过放弃!当时,我们就想着,只要还有一点力气就要去抬石头,无论如何也要在这山里修成一条渠。”
实践队队员刘慧珍表示,马存生的这段话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中,不停回放。
“暑期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青春激扬,热血沸腾,奋斗才刚刚开始。”刘慧珍说,“以后,我们要当好红旗渠精神接班人,为建设更好的林州奉献自己的力量。”(文 张文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