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专家学者齐聚郑州航空港区,聚焦航空都市建设和航空经济发展,助力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推动河南航空经济发展。11月16日,航空经济发展论坛在郑州航空港区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以“发展航空经济,打造航空都市典范”为主题,采用“线下+线上”的形式召开,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以“空中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的三个平行分论坛之一。
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民用航空局、卢森堡交通和公共工程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外交部作为支持单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牵头承办。
专家学者共谋发展 为国际航空都市加速崛起集智聚力
建设“中国的航空大都市”、航空偏好型产业培育、自贸区建设路径探索……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围绕特定主题分享交流,思维碰撞,为国际航空都市加速崛起集智聚力。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首席顾问、郑州航空大都市研究院院长约翰·卡萨达以《打造全球航空都市典范 建设“中国的航空大都市”》进行主旨演讲,并围绕“航空大都市4.0”概念,从航线网络的拓展、4.0产业集群的发展、人才招引三大关键助推因素,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描绘了未来发展愿景,希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成为速度更快、更敏捷、连接性更强的全球营商优选目的地,吸引世界级优秀人才的发展高地。
柬埔寨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商务参赞钱明光表示,柬埔寨位于东盟正中心,是“一带一路”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豫、柬共同谋划“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为河南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高地”注入蓬勃活力,带来全新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等分别围绕《发挥航空经济引领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和《依托区位政策叠加优势 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进行了演讲。
郑州航空港区入选全国10大空港经济区
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2017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指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自此,航空港区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期,河南航空经济强势崛起,成功打造了“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的内陆开放品牌。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随着郑州机场北货运区、高铁航空港站建成投用,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郑州(水)港先后落地,正式迈入了“空、陆、铁、水”集成发展新时代。建成以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为核心,航空港区建成了内陆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1+1+N”口岸体系。
此外,航空港区还获批建设郑州邮政口岸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
高端产业快速集链成群,以航空物流、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建成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入驻生物医药类企业70余家,在研国家1.1类创新药项目十余个。航空物流已入驻各类物流企业400余家。电子信息初步形成“芯屏网端器”全产业链生态圈,产值规模即将迈上5000亿级。2022年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10亿元,同比增长6.5%。2021年“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127.8亿元,2022年有望突破7000亿元。
复旦大学国际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学东在论坛上首次发布了《2022中国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指数报告》,该报告由王学东主任团队编制、复旦大学国际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与中国民航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联合发布,报告对2021年度我国空港经济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总结了8个方面的特点,在延续原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推出了综合竞争力排行榜、航空物流发展潜力和政府力三个专项榜单,增加了疫情恢复指数。从综合竞争力上来看,前10大空港经济区依次为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北京天竺、成都、重庆、深圳、郑州、北京大兴和杭州。
回眸十年发展成就 未来将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再起航”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魏学彬介绍了航空港区十年来建设发展成果及未来谋划。十年来,郑州航空港区按照“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发展路径,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航空港区建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我国航空经济发展作出大量有益探索。
未来,郑州航空港区将紧盯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黄河战略”等重大机遇,在改革创新集成上再突破,在巩固枢纽能级上再发力,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再提升,在产业集群培育上再聚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再提质,争当现代化河南建设主阵地、强引擎、排头兵,着力构建航空经济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全力推进航空港区“二次创业再起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