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累计开行近八千班 “黄金列车”开成国际“带货”主流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牢记嘱托·沿着足迹看变化
4月1日,伴随着长长的汽笛声,一列满载着日用百货、货车、医用纱布块、机械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从郑州国际陆港驶出,开往西欧比利时列日。此趟班列的开行,将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在欧洲及沿线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更多企业优质产品乘上中欧班列“快车”走出去。
近年来,河南开放通道优势凸显,陆上丝绸之路由“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联系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联系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也联系了“一带一路”各国人民的心,打造出功能齐全、服务高效、内捷外畅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牢记殷殷嘱托
“陆上丝路”画卷徐徐铺展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郑州国际陆港时,勉励郑州国际陆港要“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贡献”,为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与郑州国际陆港开放平台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九年来,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郑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拉高标杆、持续加压奋进,郑州国际物流通道枢纽建设呈现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加速驰骋于亚欧大陆间,成为中欧经贸合作的“桥梁”。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班列稳居中欧班列“第一方阵”,做到开行质量领先、市场化程度领先、创新能力领先、硬件设施领先、信息化程度领先和国内国际双物流枢纽网络布局领先的中欧班列典型。
作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枢纽城市,郑州全力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国际物流体系。2020年7月6日,郑州以创新能力、高质量开行、信息化应用水平、班列运营规范、区位条件优势、中欧班列枢纽效应等优势,获批国家五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中东部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目前,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向西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直达欧洲、中亚;向北经二连浩特、向东北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至蒙古国、俄罗斯到达欧洲;向东打通了日韩—郑州—欧洲、日韩—郑州—中亚的多式联运快速通道;向南经广西凭祥、钦州港实现与RCEP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连接空港、海港,通过空铁、海铁联运过境中转,实现陆海空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
开辟国际贸易“新选择”
建成对外开放“新通道”
2013年7月18日,首班从郑州出发至德国汉堡的国际货运班列开行。这标志着河南省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实质性进展,弥补了河南省“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的短板,为河南省对外贸易物流降本增效、提质扩量提供运力保障,助推郑州成为内陆省会对外开放前沿。
经过近十年的成长,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发车数量从2013年全年开行13班增长到如今累计开行近8000班,以平均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的高频次实现班列常态化往返均衡对开,形成覆盖欧洲、中亚、东盟和亚太(日韩等)“20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国际物流网络,业务范围辐射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已逾6000家。
十年前,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是河南省内陆地区除海运、空运以外的“新选择”。现如今,河南省陆上丝绸之路已从起初的“商贸路”逐步发展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从早期的“新选择”变成企业合作的“稳定器”。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写好开放发展的时代答卷
记者了解到,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自运营以来不断创新,在全国中欧班列中,率先推出了一单制、门到门、数字班列、冷链班列、特种箱(挂衣箱、开顶柜、双层柜等)和运贸一体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由最初的班列业务进军到国际贸易,并实现“以运带贸,运贸一体”发展,改变过去进口商品销售路径从沿海向内陆的传统格局,成为中欧班列带动产业发展的旗舰项目。同时带动功能性口岸联动发展,成为中部地区首条跨境电商商品物流专线和全国首条进出口双向运邮集散分拨的运输通道,引领带动汽车、肉类、粮食、跨境电商等口岸经济融合发展,货运种类由最初的单一产品拓展至目前涵盖上万种产品,门类齐全、货源多样,形成班列带产业、产业促班列的发展格局,助力枢纽经济、口岸经济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持续保持常态化开行,为保障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畅通贸易通道,为稳外贸和保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有力支撑,为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郑州国际陆港将持续围绕“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建设,努力构建全省陆港联动发展体系,做大做强“中豫号”中欧班列硬实力,加快构建“班列+”开放综合平台体系,不断提升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对外竞争力和话语权,为加快建设开放强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郑州日报记者 王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