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双槐树遗址社会形态“复活”
2023-05-15 11:00:16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万庆丽责编: 石丽敏

  原标题: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双槐树遗址社会形态“复活”(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双槐树遗址社会形态“复活”_fororder_p40_b

  5月13日 学生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骨考古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在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有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这里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发现规格最高且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5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什么样?他们怎么生活?5月13日,记者走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骨考古实验室探寻答案。

  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难产病例

  在实验室内的众多标本中,有一份从双槐树遗址出土的胎儿人骨标本,这具标本“记录”了当时的一例难产病例。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亚威介绍,实验室团队在完成发掘现场鉴定以及人骨提取、复原工作后发现,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大部分额骨和顶骨已娩出盆腔出口,而包括胸椎在内的其他身体骨骼还在产妇腹腔内,“当软组织不被保存,对骨骼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就开始对胎儿的骨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难产。”

  团队人员对保存下来相对完整的胎儿长骨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胎儿长骨的测量值均远大于正常足月40周胎儿主要长骨长度,特别是股骨的长度达到了82.28mm,推测有巨大胎儿的可能性。周亚威说:“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来推测的话,小宝宝可能在8斤以上,非常不利于生产。”

  “双槐树遗址出土了中国境内第一例可能因巨大儿、胎位异常等因素而导致的难产死亡案例,为研究中国古代生育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周亚威说。

  双槐树在当时或为父系氏族社会

  据了解,双槐树遗址共出土人体骨骼328例,其中成人骨骼299例,儿童骨骼14例,年龄不明者15例。该实验室对双槐树遗址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科研究后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

  “我们发现双槐树遗址出土的女性上肢骨一般都比较粗壮,粗壮程度甚至高于男性。”周亚威说,男性的身高高于女性,但肌肉附着点以及粗壮程度都弱于女性,这说明什么?

  “我们认为可能当时的女性会从事一些比较重的体力劳动,而男性则相对较少。”周亚威解释,骨骼是有重塑性的,经常干活的人肌肉以及附着点会比较发达,“我们也因此推测当时男女之间应该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分工。”

  除此以外,实验室团队还对双槐树遗址的人体骨骼做了锶同位素研究。“锶同位素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结果显示双槐树遗址的男性大多为本地人,而女性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围的聚落,应该是从周围的一些聚落嫁到了双槐树。”周亚威说。

  同时DNA结果表明,双槐树遗址中的男性DNA相对纯粹,而女性的线粒体DNA则非常多元,这也印证了当时的女性确实来自不同的地方,“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推测在当时男性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女性,双槐树在当时应该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

  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汉族

  据周亚威介绍,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收藏黄河流域古人类资源1.2万余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收藏数量最多的人类学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古遗址开展古代人类体质演变和健康状况研究,在规模、人骨收藏数量、高水平成果产出、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周亚威说:“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通过科技考古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不断裂的文明史。以人类体质学、人类骨骼考古学来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包括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生长发育、生活方式、健康状况、饮食结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迁徙行为、社会冲突以及人群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等。”

  实验室目前主要围绕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几个重要的遗址开展研究。根据研究结果,5000多年前的双槐树以及汪沟人群和现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汉族人群最为接近,这样的研究结果在DNA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所以可以推测,在5000多年以前的黄河流域汉族其实已经形成了,在延续的过程中向南进行了扩散,来到长江流域或者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周亚威说。(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