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 河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44.5万人
2024-02-29 10:34:49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张雨晴责编: 石丽敏

  2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南省“实事惠民生 聚力谋出彩”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河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44.5万人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229091117

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甄介绍,2023年,河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8.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取证)328.9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124.8万人。截至2023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44.5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36.5%;高技能人才(取证)总量达516.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9.6%,较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持续高位推进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作为全省重点民生实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行政府目标考核管理。

  202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2035年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系统安排。河南省人社厅出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和支持优秀青年专技人才、技能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进力度持续加强。

  推动培训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是联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基础。

  为实现培训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河南省人社厅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积极发挥产业联盟和链主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大规模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等培训,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组织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持续提升基础能力

  一年来,河南争取国家资金2600多万元,建设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财政投入2.5亿元,新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省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171个。

  目前,河南省共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9个、省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1232个,以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项目为主体、覆盖所有县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建成并持续巩固优化。

  持续提升评价质效

  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总体框架下,河南加大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工作力度。全省加快建设技能人才高地,持续细化完善支持政策措施,持续向用人主体放权,给人才松绑;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贯通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通技工教育与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比照互认、政校企三方资源通道;强化评价机构备案源头审核把关和属地监管,评价的精准度和等级层次稳步提高。

  赛事引领技能提升

  2023年,河南举办国家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河南省选拔赛3项、省级竞赛69项,共涉及269个职业(工种),参赛人数超过1.1万人,市级竞赛和企业岗位练兵、院校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蓬勃开展。

  河南通过举办参与技术技能赛事,有效激发了广大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提升技能水平的热情,有力促进了工信领域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

  河南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与技能等级相匹配的岗位薪酬制度,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拓展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互通互认领域,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千方百计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性收入。如今,不少企业已将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增长的重要依据,拥有一技之长不仅找工作更容易,而且收入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文/图 刘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