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新乡:拔节生长“芯”潮澎湃
2024-06-24 09:21:31来源:河南日报编辑:张雨晴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新乡:拔节生长“芯”潮澎湃(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

新乡:拔节生长“芯”潮澎湃

位于中原农谷的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本版图片均为新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二字重千钧,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这是粮仓河南的担当,也是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使命。从1978年的419.5亿斤到2023年的1324.9亿斤,每一次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的背后,都离不开良种的支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中原农谷所在地新乡市深挖种子的潜力,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下一步,怎样尽快实现关键新品种攻关突破?怎样培育一批堪当新主体重任的种子企业?如何为种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仲夏时节,记者深入新乡市调研采访,探寻该市如何通过种业创新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不断注入“芯”动能。

  实力——审定品种212个,种子基地超百万亩

  保障粮食安全,如何在“种得优”上实现新突破?新乡市的回答是:强“芯”。

  6月的豫北新乡县,田野流金,麦香氤氲。新乡县七里营镇永昌家庭农场的马有永激动不已:“有的地块亩产达到了1400斤!”优质种子又一次给他带来了惊喜。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有着多年规模化经营经验的马有永,深知种子对农业生产意味着什么。9年前,他开始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优质种子让他年年都有大收获。

  2019年,他试种了300亩超强筋小麦品种“新麦45”,亩产又增加了75公斤左右。“选‘新麦45’是优中选优。目前,种子公司、面粉企业的订单都来了,且每公斤高出其他品种0.1元。”马有永高兴地说。

  粮食安全,种业先行。种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多年从事小麦品种研究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认为,进一步释放种业的潜力,是农业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茹振钢介绍,全国人吃的馒头中,每8个就有1个使用的是源自新乡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这个传奇的小麦品种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新乡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总数达到212个,仅“十三五”以来就有68个,其中小麦品种40个,位居全省之首,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小麦家族。

  其中,优质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58”,2023年被中农发种业集团公司以1618.88万元获得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价格刷新了纪录。同时,新乡市自主选育的“新麦26”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统计,新乡常年小麦种子基地面积有100万亩左右,占全省种子基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新乡种子以品种新、质量纯、品质优、色泽好而畅销,成为黄淮海区域重要的优质小麦种子集散地。

  不只是小麦,如今新乡市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育种创新水平都在全省领先。仅2023年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26个,其中大豆新品种“郑1307”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全国仅有8个大豆品种入选)。

  动力——先天禀赋为基,创新驱动发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新质生产力不会凭空而生,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

  新乡“种业”动力从何而来?

  其实,新乡农业从来都是“天资优秀、后天努力”的典范。新乡市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优秀试验场所。

  为此,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先后在这里扎根,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种业实验室相继在这里建成。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4家,加之高校云集,新乡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优势。

  凭借独特资源禀赋和科技优势,新乡种业发展“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有智慧、有实力、有底气。

  从2018年9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落户新乡,到2022年河南省作出在新乡建设中原农谷的重要决策,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解决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新乡种业创新发展蹄疾步稳。

  在位于中原农谷西区的获嘉县,种植大户徐方子去年种了1200亩大豆。他说:“我们以前都不愿意种,虽然大豆市场需求大,但产量太低,亩产200公斤就是一大关。”中原农谷大豆“芯片”的出现让徐方子改变了想法。去年他种植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咱种的‘豫花9326’高油花生亩产近500公斤!”在新乡市延津县,亲邻友帮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苏祥学说,这一品种花生能让每亩多产出20公斤花生油。

  原来,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系统解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机制,创制高油新种质169份,最高脂肪含量达到63.83%,创造了国内外花生脂肪含量的最高纪录。

  截至2023年,中原农谷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新麦26”推广面积在全国超强筋小麦中名列前茅,获嘉县“郑1307”大豆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在全球首创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新乡种业创新成绩斐然。

  潜力——锻长板补短板,向“新”再发力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新乡调研时强调,要强化种业创新,打造农科“芯”城。作为传统制种大市,新乡“种业”如何再攀高峰?

  “一把尺子一杆秤,牙咬眼瞪鼻子闻”,这是20世纪80年代,茹振钢开始从事小麦育种时的情景。如今技术手段天翻地覆,进入仪器精准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阶段,向分子育种阶段迈进。

  “春性小麦一年可完成8代繁育,花生可完成4代繁育……繁育水平的跃升,正是源于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茹振钢介绍,中原农谷拥有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可全年开展作物育种、表型、病理学等研究。

  新乡种业的后劲和潜力,蕴藏于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消费需求;蕴藏于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不过,种业创新仍存在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产业导向不明;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不优;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不足等现象。

  “最大的短板之一是创新要素分散、开放协同薄弱。”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说,这集中体现在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和社会资本资源进入难等四大难题。

  “小而散”的现状,不仅妨碍了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其承接产业化开发的能力。同时,全国育种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其以职称评审和通过审定为导向,与企业产业化目标存在偏差。

  如何更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解决好创新主体错位问题,融合协同好各方创新要素,成为种业振兴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原农谷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农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研发平台,为入驻科研团队和省内外28家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服务。

  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2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的科研设施得以整合,改变课题组“小、散、全”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

  “种业创新不能仅仅是个体的单打独斗,必须更多依靠系统化、体系化的力量统筹推进,才能让种业更好地插上科技的翅膀。”杨海峰说,下一步中原农谷将探索建立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培育引进种业经营主体,贯通产学研用,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种业生产力。(记者 张学文 赵振杰 胡延征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