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万庆丽):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新型职业大学的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应该怎么紧跟时代变化,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1月17日,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郑州开幕。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理事长王泽民建议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
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理事长王泽民 受访者供图
职教大省河南 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王泽民看来,河南教育事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普通教育领域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为高等教育、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职业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作为全国重要的职教大省,河南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加快步入稳根基、补弱项、扬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职业院校数量稳步增长,专业设置日益丰富,基本形成了与河南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同时,产教融合不断深化,许多职业院校与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都有明显提升,推动了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中职学校续接高职院校的升学渠道窄化、生源比例偏低;高职教育倚重专科层次建设,本科及以上层次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省内各地市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不均衡;全省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普遍较低;专业设置与细分产业链适配性不高;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不匹配;重视知识文凭、轻视技术技能的价值观念内植于心、外表于行,已然根深蒂固等问题。
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 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市场亟需的新兴专业在家长和学生心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能给学校带来的生源和收益有限,专业建设滞后。”王泽民遗憾地表示。
为此他建议,职业院校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专业进行评估和优化,淘汰落后专业,开设适应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职业院校及时开设相关专业或在现有专业中融入这些技术元素。”王泽民说,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王泽民认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成果,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例如,利用媒体平台、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方式,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还建议要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福利,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让技能人才能够获得与他们的付出和贡献相匹配的回报,从而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助力文化、城市、企业出海远洋
如何推动职业教育“请进来”“走出去”,为文化、城市、企业出海远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王泽民建议在“请进来”方面,首先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河南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职业院校、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通过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例如,我们可以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院校合作,学习他们的‘双元制’等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王泽民介绍说。
其次,他建议可以聘请国外专家学者,邀请国外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骨干到河南职业院校讲学、指导教学和开展科研合作。专家们的指导可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在“走出去”方面,王泽民建议推动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支持有条件的河南职业院校在海外设立分校或教学点,开展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输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鼓励学生海外实习就业,建立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和就业机会,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到国外企业实习和就业,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职业素养,同时,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职业技能竞赛,展示河南职业教育的成果和水平。
“发展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格局和数字时代主题相契合,代表了河南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已经成为全省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未来有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与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王泽民表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