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积极服务人民生活、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革创新,推进零售金融战略转型,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平台,深耕基础零售、财富管理、个人信贷三大板块,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队伍专业能力、线上运营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四大能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践行国有金融企业的使命担当。
2024年郑州银行储蓄存款净增额创历史新高,增幅居省内金融机构前列。2024年,郑州银行零售金融获得包括“年度卓越零售银行奖”“卓越零售转型发展成果奖”“年度最佳零售银行客户体验奖”“最佳零售银行客户服务奖”“最佳普惠金融服务银行奖”等在内的19个权威机构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郑州银行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深耕财富管理市场,践行为民理财新生态。
郑州银行将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作为目标,加快财富产品的引进和创新,加强市场研究及大类资产配置研判,提升投研能力、资产配置服务能力与风险控制水平,进一步完善“郑好财富”选品体系,同时不断丰富代销产品货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特别是针对中老年客群、新市民客群、县域客群、代发客群推出专属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多元化的产品选择,助力客户财富保值增值。
拓宽多元化信贷渠道,提升综合服务体验。
郑州银行升级零售信贷产品体系,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线上化产品“郑e贷经营”,在金融支持就业创业中彰显出重要作用;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港湾建设,扩大普惠金融服务半径;完善郑e贷消费、房e融消费、住房按揭、信用卡车位分期等信贷产品矩阵,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消费信贷需求,发挥消费信贷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作用。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共建成普惠金融服务港湾23家,让金融服务更加惠及民生。
布局“社区+乡村”,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郑州银行着力打造“乡村管家”,践行乡村振兴使命。通过改善乡村金融服务设施、设立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推广手机银行乡村振兴版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水平,并推出多种涉农专属活动,如义诊下乡、刷卡满减、社保缴费补贴等,真正惠及农村居民。在社区服务站建设方面,试点“党建引领+社银共建”的合作模式,参与社区网格化治理,通过党建共建、活动联办、服务联做等形式,提供金融+非金融服务,打通服务市民“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社区志愿服务已惠及400家社区,惠农服务惠及2000余个村镇,有力提高了郑州银行零售金融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在2024河南企业100强高峰会发布的“2024河南企业100强”等5项榜单中,郑州银行位列“2024河南服务业企业100强”第6位、“2024河南企业100强”第26位,充分说明郑州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以客户为中心,让服务更暖、更近、体验更好。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郑州银行始终将客户需求和期望放在首位,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期望、痛点和偏好,从客户角度出发,系统性优化产品及服务流程。通过成立客户体验提升领导小组、推进厅堂服务转型、构建用户体验检测体系、开展客户线上流程梳理改造等系列措施,着力提升郑州银行客户体验和服务水平,践行零售金融为民初心,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科技引领,为转型插上“智慧”翅膀。
围绕“客户、营销、产品、渠道、风控、运营、经营、数据”等方面,郑州银行重塑零售业务运营管理逻辑,再造业务经营管理流程。着力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经营模式、高效协同的内部管理模式以及“用数据说话”的经营决策模式。通过打造DTO-W(数据、远程、网点、企微联动)远程运营体系,加快数据中台“511工程”建设,设置业务条线内嵌科技团队、落地零售厅堂PAD服务营销工具,不断提升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促业务效率提升,构建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强劲“核心”和“智力”。
据了解,为加强科技金融数智之力,2024年,郑州银行分别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郑好融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郑州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业务优势,以及华为、郑好融平台的先进领先技术,聚焦银行业务场景,结合银行业前沿实践经验,共同规划数字化转型方案,实现数字化创新场景的落地、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
作为河南本土金融机构,郑州银行始终坚持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展望未来,郑州银行将聚焦“四高四争先”,守牢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基本点,着力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高质量发展建设挑大梁、走在前,贡献金融力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