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报道(记者 张雨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在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一群来自河南、胸前绣着五星红旗的白衣使者仍在奔忙。他们跨越山海,面对落后的医疗条件、陌生的疾病谱系,用仁心医术为非洲民众点亮生命之光。
身披白袍的“外交官”
埃塞尔比亚当地时间早上6点,周口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刘俊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向国内相关部门汇报重点工作,带领队员打扫驻地卫生、打理菜地等,利用早餐时间集中安排工作,前往医院查房坐诊,与大使馆、非盟使团、当地政府部门、中资企业、华人社团、华人华侨对接相关事项……明月高悬之际,刘俊英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忙着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安排。
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刘俊英(右一)主持多学科病例讨论 受访者供图
“与国内相比,业务工作强度没有那么大,但是管理、沟通工作更多更复杂。在这里,医疗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对口单位包括大使馆、非盟使团、中资企业、华人社团以及当地受援医院、卫生部、外交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关等,而且当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效率与国内截然不同。”刘俊英在接受采访时说。
外交不仅发生在谈判桌前,更存在于每一次门诊、每一台手术、每一双被握紧的手中。远在异国他乡,作为医疗队的负责人,刘俊英不仅仅是医术方面的“领头羊”,更是传递中非友谊的使者。
据介绍,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由河南省卫健委选派,包括15个医疗专业和来自三个地市、6家单位的16名队员,其中周口市中心医院为队长单位。为让健康福祉惠及更多埃塞俄比亚民众,自2024年5月9日抵达埃塞俄比亚以来,每个周末,刘俊英都带领队员走出驻地医院,深入基层开展义诊活动,将医疗服务送到最需要的人群身边。
刘俊英(左一)在当地开展义诊 受访者供图
在哈瓦萨大学、在亚的斯亚贝巴社区、在中国华坚埃塞公司……医疗队队员们背着医疗箱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免费为当地群众测血压血糖、查彩超、对症开药,让医疗资源跨越“最后一公里”。
进驻埃塞俄比亚不到一年,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共收到来自当地政府部门、社区、学校、救助机构、工厂、企业、个人送来的感谢信26封、锦旗12面、荣誉证书4个,还获赠两棵相当于埃塞国粹的咖啡树。在这里,白大褂已成为最温暖的外交名片,当地民众口中的“China”、竖起的大拇指成了中非友谊最好的见证。
“直到真正踏上非洲土地,我才发现,世界上需要医疗的地方太多了。我的队员们都纷纷感慨:‘身在中国是一种幸运,身在新时代的中国是一种幸福。’援外医疗是外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身为援外医疗队的一员,我们要竭尽所能,将援外医疗队打造成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刘俊英如是说。
生命线上的“中国速度”
2024年11月9日,赞比亚当地时间晚上7点,医疗救助群里的一张心电图让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中国援赞比亚医疗队队员郝修宏瞬间绷紧了神经。多年的专业知识让他迅速判断病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时间就是心肌!"郝修宏深知,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每一分钟的延误都意味着更多的心肌在死亡。
患者远在300公里外的基特韦,开车过去要5至7个小时,怎么办?在排除溶栓禁忌症后,郝修宏果断通过微信视频和电话远程指导当地医生进行溶栓治疗,并随即携带急救药品乘车赶赴基特韦。
中国援赞比亚医疗队心内科医生郝修宏(右四)检查病人情况 受访者供图
长达7个小时的路程中,郝修宏在颠簸的车厢内紧盯手机屏幕,及时指导基特韦中赞友谊医院调整治疗方案。次日凌晨3点,他冲进病房,终于见到了暂时平稳的患者。
11月10日凌晨5点,郝修宏跟随直升机将患者转运至卢萨卡Medland医院并为其实施心脏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这一次的生命接力,是援外医疗队在非洲偏远地区面临医疗资源短缺、转运困难等挑战的现实缩影。
在赞比亚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中国援赞比亚医疗队充分发挥智慧,用有限的资源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在没有专用穿刺针时,改用大号针头应急,照样完成治疗;对长期腰腿痛患者,用针灸替代药物,效果显著且成本低……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展现了医疗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担当,真正用智慧和经验为当地患者带去了希望。
郝修宏(后排左三)和同事参加赞比亚当地的马拉松比赛 受访者供图
“每当成功救治患者后,他们总会送上自家种的芒果、牛油果表达谢意。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受到中赞人民之间最纯朴真挚的情谊。医疗援助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架起了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郝修宏表示。
非洲高原上的“医学院”
腹腔镜技术以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被视为现代外科发展的里程碑。但受限于设备与技术短板,厄立特里亚此前尚未独立开展过此类手术。由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牵头组建的第17批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进驻后,普通外科专家组迅速组织技术攻关,克服器械短缺、电力不稳等困难,利用有限资源优化手术方案。
第17批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副队长董良鹏 受访者供图
仅仅进驻受援医院11个月,第17批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普外科专家组董良鹏、赵智力和冯超杰成功帮助当地医院开展近100例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腹腔镜技术推广过程中,队员们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理念,协助医院建立微创手术标准化流程,并捐赠相关专业书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深知“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援外使命的核心。副队长董良鹏与队员制定“理论+实操+跟台”的全周期培训计划,从解剖知识、器械操作到应急预案,手把手指导5名厄立特里亚医生。
董良鹏(左二)在当地开展手术 受访者供图
通过200余小时的专项培训和30余台手术带教,当地医生已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基础术式。其中,1名骨干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全流程操作。“中国老师毫无保留的教学,让我们对未来开展更多复杂手术充满信心!”首批结业的厄立特里亚医生Marhawi说。
据了解,中国自1997年起向厄立特里亚派遣医疗队,27年来累计派出17批300余名医务人员,涵盖外科、妇产科、儿科等10余个专业。医疗队长期致力于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中厄友谊的重要纽带。
从“输血”到“造血”,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中国援非医疗队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更通过“传帮带”的独特模式,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医疗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成为守护非洲人民健康的中坚力量。
“健康无国界,援外医疗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董良鹏表示,医疗队将继续以技术帮扶为重点,推动更多临床项目落地,为深化中厄卫生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贡献力量。
河南省承派援外医疗队50周年纪念会议暨援外医疗队出征仪式合影 受访者供图
按照国家部署,河南省自1974年开始承担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先后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科威特派遣70批1426人次,诊治受援国群众73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6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90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00多项。
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这些白衣为甲、以劳抗疫的英雄们致敬——他们用听诊器倾听非洲的心跳,用针灸针编织命运的纽带,用最朴实的劳动诠释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