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生态育人、产教融合 解锁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特色育人新路径
2025-06-16 17:04:58来源:大河网编辑:蒋硕责编:蒋硕

生态育人、产教融合 解锁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特色育人新路径

  大河网讯 “一所大学不仅应该是科学高地,更应该是人文高地和生态自然高地。”对于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来说,除了特色专业优势,“绿树成荫、黑天鹅湖、金孔雀岛”的校园风景也是该校师生的宝贵财富。6月13日,第三届全国主流媒体河南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团的50余名记者走进该校,探寻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经验。

  自然人文深度融合

  打造“会说话的校园”

  走进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绿树成荫、黑天鹅湖波光粼粼,金孔雀岛上,一派生机盎然。据悉,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的规划建设理念,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育人元素。

  该校副校长宋文献说:“通过《草木缘情》系列讲座、《植物文化》《博物人生》等特色课程,师生可以在诗词与自然的交融中感受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等多学院协同,让一草一木成为课堂的延伸,打造“会说话的校园”。  

  跨学科赋能地方

  非遗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生态育人、产教融合 解锁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特色育人新路径

  漫步校园,采访团一行被一幢金色圆顶建筑所吸引,这就是该校的图书馆所在。走进图书馆迎面而来的是学校的选书瀑布流,只见几块长方形电子屏上书籍如同瀑布一样上下流动,只要点击其中一本即可操作借书流程。

生态育人、产教融合 解锁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特色育人新路径

  向里走上若干步,正是该校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书籍展示区。这里陈列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成品、上色木版、多种有关著作,以及有关宋朝民间艺术研究的书籍。

  作为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以“数字活化宋文化”为核心,推动开封文旅产业升级。通过构建宋文化数据资源库、开发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平台,学校助力“城摞城”遗址、州桥等历史场景复原,并与开封市共建非遗殿堂。艺术、人文、计算机等学科联动。“我们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木版年画、宋官窑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成为河南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新标杆。”宋文献说。

  校企协同育人才

  产业学院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生态育人、产教融合 解锁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特色育人新路径

  开封紧临黄河,在该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材料实训室,采访团一行注意到,师生们正因地制宜地利用黄河淤泥作为建筑材料,制成砖头或墙,从而降低建材成本。

  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材料实训室迸发创意,汽车专业实训区数控车间加工区等,成为学生就业技能学习的“先导站”。

  在“1234实践育人”体系下,学校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零跑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定制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例如,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围绕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对口就业人才;核电卓越工程师产业学院与万纳神核控股集团合作,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模式,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已建成AI算法研究中心、黄河淤泥绿色建材实验室等10余个产学研平台,推动‘松散联结’向‘集成联结’转型。”宋文献告诉记者。

  机制创新促共赢

  U-G-I模式激活产教融合新动能

  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探索政府(G)、高校(U)、企业(I)三元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技术入股、课题联合申报、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北宋建筑数字化中心融合历史文化与数字技术。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将企业需求嵌入教学全过程,破解“一头热”难题,为职业教育提供“河南经验”。

  青年力量进社区

  校地合作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2024年,该校四名学生被聘为开封市街道团工委兼职副书记,将青年智慧注入社区服务。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规划等项目,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能力,学校则通过“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招聘会等平台,搭建校地合作桥梁。京东教育研究院等企业与学校专项交流,推动“学在车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课堂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从生态校园的诗意浸润,到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以“应用科技类型大学”为定位,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之路。宋文献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学在车间、链通产业”为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何心悦 李思豫)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