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信阳市商城县河凤桥镇栏杆桥村碧水蓝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群憨态可掬的“鸭管家”正穿梭于稻垄之间。它们时而低头啄食杂草,时而振翅搅动泥水,为青绿的稻田增添了灵动的生机。
“鸭子下田,不缺油和盐。”这句农谚在商城县有了新注解。“稻田鸭”凭借杂食性优势,天然承担起除草、除虫、施肥、中耕的“田间四件事”——它们啄食害虫与杂草,粪便化作有机肥料,既节省了人工与农资成本,又让稻谷品质实现跃升。
据商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标准化“稻鸭共作”模式以10亩为单元,布设围网防逃设施,放养180只至200只“稻田鸭”。这种“鸭稻共生”体系形成了循环生态链:鸭子为水稻“打工”,水稻为鸭子提供栖息场,最终产出的无公害稻米与鸭肉,成为市场青睐的“香饽饽”。
从田里觅食回来的“稻田鸭”
“按当前行情测算,‘稻鸭共作’模式下,每亩可收稻谷850余斤、出栏麻鸭15只左右,扣除成本后,净利润超每亩2000元,每亩还能减少各种化肥、农药投入100元以上。”合作社负责人李英军算了一笔账,“晚粳稻10月底才收割,昼夜温差大,口感好极了。另外,每年鸭子出栏后,我在朋友圈一吆喝,就卖得差不多了。”
商城县将“稻鸭共作”示范田纳入财政奖补,并与绿色防控示范区、农业物联网建设协同推进。2021年,该县依据《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规程》打造3万亩示范基地,年净利润达4500万元。
如今,这条生态产业链正不断延伸。在农业部门的协调下,信阳瑞禾食品以每斤2.2元的价格订单收购“稻鸭米”,加工成婴儿米饼原料,出口东南亚及欧盟国家;商城县炖菜产业协会则负责采购、销售“稻田鸭”,推进商城炖菜的“小吃化”和标准化。此外,一些板鸭加工企业和电商平台也纷纷上线相关产品,如原耕公司团队谋划的“稻鸭共作”产业项目,已发展“稻鸭米”1.2万亩,订单式种植,全程可溯,并通过其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每公斤可卖到20元,一年销售200万斤左右。
从“单一稻作”到“有机双收”,商城县的探索让水田兼具生产、养殖、生态三重功能。这种模式既打破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又让水禽养殖回归自然,更让农户在绿色发展中收获了“真金白银”。现如今,“鸭田稻”和“稻田鸭”已成为商城特色产业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文/图 洪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