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三链”里添加了啥秘方?——从传统农区驻马店农业向新求变的实践说开去
2025-07-16 09:45:49来源:河南日报编辑:蒋硕责编:蒋硕

  原标题:“三链”里添加了啥秘方?(城市变“型”记①)——从传统农区驻马店农业向新求变的实践说开去

“三链”里添加了啥秘方?——从传统农区驻马店农业向新求变的实践说开去

驻马店市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三链”里添加了啥秘方?——从传统农区驻马店农业向新求变的实践说开去_fororder_p40_s

正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花生油生产线忙碌而有序。

“三链”里添加了啥秘方?——从传统农区驻马店农业向新求变的实践说开去

新蔡味尼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包子。

“三链”里添加了啥秘方?——从传统农区驻马店农业向新求变的实践说开去

五得利集团遂平面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外,运面粉的车来来往往。本版图片均为弓华静 摄

  说到驻马店,绕不开一个“农”字。

  正阳花生久负盛名、平舆白芝麻醇香扑鼻、泌阳花菇俏销国内外……驻马店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60亿斤以上,肉、奶产量分居全省第一和第二,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

  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传统农业比重过大、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逐步显现,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如何突破瓶颈,写好产业增值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驻马店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5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380亿元,已成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驻马店突破“原字号”“食字号”,向“药字号”产品进军,“中国药谷”正在塑造全国生物医药版图中的驻马店标识。

  因地制宜,向“新”谋变,河南省传统农业大市破解发展瓶颈,培育核心竞争力,为城市转型探路。

  工业思维重塑价值链

  “种麦不愁卖,收益有保障!”7月11日,谈及今年的麦收,遂平县常庄镇龙泉村村民朱联合难掩喜悦:“850亩地种的是优质强筋小麦,磨出的面粉筋道有嚼头,比市场价每斤高1毛钱,直接供给克明面业,每亩地增收100多元。”

  12公里外的遂平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收储的小麦被面粉厂加工成饺子粉、面条粉、馒头专用粉等,随后被送往毗邻的食品厂二次加工成为面条、方便面、水饺等产品。

  “仅我们公司生产的面制品就有800多种。” 遂平克明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吉朝介绍,从散发浓郁地方特色的刀削挂面、阳春面、碱水面,到独具风味的香菇风味面、玉米风味面等,公司生产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市场所有挂面形态,小麦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

  从原料生产到初级加工,小麦“身价”翻倍,花生也实现了从田间原料到终端商品的价值跃升。

  正花集团网红食品产业园内,花生化身麻辣脆片、酸奶涂层等4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网红零食。“大数据洞悉年轻人的味蕾偏好,我们根据区域和人群改进口味,比如在广东推出陈皮味花生,在湖北、四川推出麻辣度高的花生,针对儿童推出了琥珀味和紫薯味的花生。”该公司行政经理熊家豪介绍,企业70%的产品由线上渠道售出,单日销量达15000单,“正花花生”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

  驻马店食品产业已形成了粮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调味品、食用菌等门类相对齐全、经济效益较好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芝麻油生产基地。但卖原料多、卖初级产品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中药材论吨卖,加工成凉茶后能按瓶卖,小麦加工成食品后价值虽有提升,但若转化成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等产品至少可增值5倍。”长期研究农业的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太广认为,驻马店食品产业集群块头大而不优,整体竞争力不强,比如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企业小散弱,带动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小,除“十三香”外,本地企业商标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

  知不足而后进,驻马店制定了《驻马店市培育壮大酒饮品产业链行动方案》《驻马店市培育壮大谷物加工及休闲食品产业链行动方案》《驻马店市培育壮大牛羊精深加工产业链行动方案》《驻马店市培育壮大生猪精深加工产业链行动方案》等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强化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平台支撑,大力培育现代食品产业“链主”企业、“头雁”企业,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25年突破2500亿元。

  院士经济激活创新链

  在泌阳县三物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院,一座座智慧方舱整齐排列,仓内经过智能化温控种植的金耳,如金色花朵竞相绽放。金耳,被称为“菌中黄金”,营养含量是普通银耳的20倍,原本多在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地区生长,凭何能在北方县城“落户”?

  研究员郭璞揭开了答案:“智慧方舱内分布着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精准调控各项参数,匹配菌菇生长模型,完美复刻菌菇所需的生长环境。”

  种菌菇,过去“靠天吃饭”,受季节影响,泌阳以香菇为典型的菌类一年只能栽种一季,且品种较为单薄。为破解技术难题,该县牵手菌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挂牌成立河南省第一家真菌研究院士工作站,2022年,又依托李玉院士工作站建成了全国首个“三物融合”产业研究院,赋能产业发展。

  现代科技生金,泌阳食用菌由原来的单一秋栽香菇发展到目前的多品种种植,“三菌连种”技术实现全年菌类种植无空当,“三物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更在全国树立了标杆,食用菌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厚植科研力量,催发产业之树根深叶茂。类似泌阳食用菌的故事如今在驻马店正不断上演。

  “花生院士”张新友在正阳县成功培育出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攻克了花生机械化耕作难题,提高了花生亩产;平舆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院士”李培武、省农科院芝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合作,选育出世界首个抗裂蒴、抗落粒型芝麻品种,贡献了芝麻产业的河南“芯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长期以来,驻马店市大专院校少、科研院所少,缺乏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科研孵化基地和高科技人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怎么办?发展“院士经济”激活创新链。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院士愿意来驻马店,一是因为驻马店连续20多年承办中国农产品加工贸易洽谈会,每年都会邀请院士参会,与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二是坚持服务“留才”,市领导结对联系院士,安排“一对一”配套团队,对重点项目“一事一议”给予财政支持等。

  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强一个产业。目前驻马店市拥有院士工作站2个、中原学者工作站8个,累计柔性引进院士32名。诸多科研“智囊”的引入,将人才“才富”转化为当地产业发展“财富”,为驻马店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叠加优势延伸产业链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河南·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合作对接活动上,驻马店市市长李跃勇现场推介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驻马店积极融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矩阵,创造性推动农产品加工、畜牧业、生物医药产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提出打造‘中国药谷’战略目标。”李跃勇说。

  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驻马店有优势。地处“南药北移、北药南栽”过渡地区,驻马店拥有中药材2000多种,是豫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全国中药材集散地,夏枯草产量占全国市场供货量的80%以上。作为产粮大市、畜牧大市,驻马店年产小麦510多万吨、玉米250多万吨,农产品加工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具备推动食药同源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位于驻马店经开区的河南金玉锋大健康生物产业园,金灿灿的玉米粒通过高新科技的加持“点粮成金”。“我们每年加工转化玉米200万吨。玉米经过深加工,产出的不仅有玉米淀粉、玉米油,还有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10多种产品,天方药业和华中正大生产原料药所需的玉米淀粉就来自这里。”河南金玉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强说,对于微生物发酵类产品,玉米淀粉占其生产成本的70%。如果从外地采购,运输成本高、周期长,品质也不好把控,驻马店强大的粮食深加工能力,为各类药企生物发酵药原料需求提供了保障。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企业间还探索出了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我们还按照华中正大的需求,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新增一套‘产装’淀粉乳设备,直接向其供应淀粉乳。”赵建强说,目前,公司已有6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其他深加工项目也在谋划布局。届时,将推动全市玉米深加工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成为驻马店打造“中国药谷”延链补链的重要一环。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优势,驻马店市在农业上二次创业,规划建设中国药谷,向着千亿级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勇迈进。” 驻马店市委书记鲍常勇说,从“国际农都”到“中国药谷”,驻马店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科技攻关等,产业链条实现上下贯通、优势互补,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38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产业增速、规模均居全省第一方阵,驻马店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金霉素预混剂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发酵生产基地,跻身河南省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行列,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华丽转身。

  农业大市“七十二变”,不仅是驻马店,沙颍河畔的周口依托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周口临港开发区粮食产业园等集群建设,培育引进建设一批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到2025年,粮油精深加工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在发展肉类加工产业链的同时进军休闲食品产业,休闲食品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占全省的1/5,成为全省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柱。

  重塑价值链、激活创新链、延长产业链,在农业大省的版图上,各地的解法各美其美,都在为农区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记者 刘晓波 河南日报通讯员 苗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