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开封杞县阳堌镇6万亩连绵的花生田里,小面积早熟花生已率先进入采收期。孟寨村花生田间,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将一株株饱满的花生从土中拔出、归拢。据了解,2025年该镇花生长势良好,预计还有15天进入大面积采收期,丰收在望。
阳堌镇一望无际的花生田 摄影 李宁
近年来,阳堌镇依托全镇土壤适宜、优种高产的6万多亩耕地,种植出油率高的花生品种,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再到文化的坚实产业链。当地将年产值数十亿的花生产业与县级非遗绳编技艺创造性结合,让寻常的花生焕发出别样的文化光彩。从田间丰收的“金果子”到巧手编织的“金花生”,一条融合产业根基与文化灵魂的致富链正在徐徐展开。
工人在花生加工线上忙碌 摄影 李宁
阳堌的花生产业根基深厚,广袤的种植面积为产业提供了源头活水,全镇32家花生收购企业年交易量达40万吨、交易额34亿元,业务覆盖直径达300公里。每到收购旺季,2000余台运输车辆往来穿梭,200余人在镇内务工,116家餐饮服务场所生意红火。该镇花生产业园核心区有龙头企业6家,年深加工花生产品4.5万吨,其中世纪春、佰全农贸两家企业生产的花生米不仅卖到全国,更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阳堌镇党委书记郑巍说:“我们依托花生大市场,不仅要做好种植和深加工,更要深挖花生的文化内涵,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让一粒花生承载更多可能。”
这一“强链”的关键落点,在于文化创意与非遗传承的赋能。阳堌镇积极发掘并支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湛六绳编”。在镇党委的鼓励下,代表性传承人刘学允、吴姗姗夫妇聚焦家乡的特产花生这一“金色名片”,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富有乡土气息的绳编作品。匠人们运用湛六绳编“结、绕、缠、编、抽”的精湛技艺,选用金、银等色泽丝线,巧妙搭配南红、珍珠、玉石等配饰,创作出形态逼真、寓意丰收与吉祥的“金花生”“银花生”等绳编挂件。这些作品小巧玲珑、精致典雅,完美融合了传统技艺的韵味与现代审美需求。
绳编花生 摄影 吴姗姗
这些凝聚匠心的绳编花生,成为阳堌镇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与“金色名片”。“以最具阳堌特色的花生为原型,融入本地非遗技艺,‘金花生’‘银花生’作为礼品极具文化辨识度和纪念意义,能够让收到者直观感受到阳堌的产业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礼品这一情感纽带,极大地提升了‘阳堌花生’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传播力。”郑巍说。
展望未来,郑巍说:“从花生种植基地到交易加工中心,我们筑牢了产业根基。如今,通过非遗传承人巧手编织的‘金花生’‘银花生’,我们在文化价值层面实现了花生产业的新飞跃。这不仅是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花生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大力支持非遗传承创新,让这些承载阳堌故事与祝福的‘金名片’,借助四海宾朋传播得更广更远,讲述阳堌镇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新篇章。”(文 吕要军 刘慧敏 刘启旸)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