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沃野欢歌绘新景——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2025-09-23 10:05:45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玉米挺直了腰,花生鼓起了肚,石榴咧开了嘴,苹果的脸颊红艳艳。

  9月23日,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在这个满载喜悦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见证着沃野中原仓廪实的丰饶,更欣喜于河南农业现代化的理念革新与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金穗盈秋,“压舱石”的分量更重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河南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河南始终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的坚定决心,是河南向科技要粮、向管护要粮、向防控要粮、向市场要粮的坚实行动。

  “今年年景不算顺,但灌溉有机井、打药有大疆,农技人员还经常下来指导,麦子没受太大影响。”今年夏收,郏县白庙乡胡坡村种粮大户胡国现的麦子亩产突破1400斤。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今年,河南省夏粮生产遭遇冬季旺长、春夏持续高温干旱等重重挑战。

  天公不作美,人力定乾坤。作为全国夏粮主产区,在这场与自然博弈的过程中,河南通过“人努力”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今年以来夏粮累计抗旱浇灌1.14亿亩次,干旱之年总产达到750.01亿斤,逆势保产、高于预期,粮食生产的韧性得到彰显,全省粮食生产基本盘保持稳定。

  眼下,全省各地陆续迎来大面积秋收。

  “瞅瞅这玉米,穗大、颗粒饱满。”博爱县磨头镇前牛庄村种粮大户崔二伟自信地说,从测产情况看,今年的玉米又将迎来丰收。

  自信来自新型农业科技的实践。今年夏播,崔二伟引进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让每亩地的苗数提升至6000株;生长后期,又配套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补水补肥,为玉米从苗齐到穗满提供了持续的养分支撑。

  从夏粮到秋粮,河南凭借人定胜天的毅力、重农抓粮的真招和农业科技的赋能,交出一年又一年的丰收答卷。

  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广了

  丰收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

  河南坚持以“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延津,“中国第一麦”变身高端面粉、优质挂面、酥脆饼干,身价倍增;在西峡,小香菇走出国门,创汇致富;在信阳,一片茶叶带动旅游、文化、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蓬勃发展,让河南农业摆脱“原字号”“粗加工”的旧标签,向着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迈进。这份转型的红利,最终化作农民手中实打实的“甜头”。

  “在合作社务工,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每年能挣两万多元,还能照顾家庭。”光山县凉亭乡王湾村村民陈秀荣的话里满是温暖踏实。

  这份安稳,来自瞄准特色产业的精准发力。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在王湾村建成中药材加工基地,串起“种植—晾晒—储藏”的完整生产链,不仅让“土疙瘩”里长出“金叶子”,更让周边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河南,像陈秀荣这样靠产业增收的农民越来越多。通过产业培育拓渠道、就业帮扶稳岗位、农村改革激活力,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6107元提高到2024年的2133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

  今年,《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聚焦粮食、畜牧渔业、油脂油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多元特色产业带来的红利。

  宜居宜业,一个个中原村庄更美了

  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不仅要庆祝作物丰收、农民增收,更要庆祝农村面貌的改善、乡村文明的进步。

  环境改善是最直观的幸福感。

  河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今年发布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比学赶超”的氛围愈发浓厚,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扎实推进。

  新安县五头镇马头村,千年樱桃沟的古树发新枝,樱桃墙画、窑洞民宿与智慧农业监测设备相映成趣;光山县槐店乡,油茶林铺就的绿坡上,旅游公路串联起白墙黛瓦的民宿;叶县田庄乡康台村,老瓦房改造的展示馆里茶香袅袅,露营夜市的灯火与星空一同闪耀……

  一个个村庄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画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丰收不仅是物质的丰收,也应是精神的富足。丰富的赛会节活动走进乡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乡村充满生机与活力。

  金秋中原,丰收在望,希望在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礼赞丰收,致敬农人,中原大地沃野欢歌绘新景。(记者 刘一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