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2025-10-15 09:54:50来源:河南日报编辑:蒋硕责编:蒋硕

  10月14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嘉宾们,带着深化粮农产业合作的期待,先后走进中原农谷、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深度感受河南粮农产业的发展实力,为河南与东盟之间开展粮农产业合作搭建“实景桥梁”。

  解锁种业创新密码 感受农业科技“芯”动力

  上午9时许,嘉宾们首先抵达中原农谷展示中心。中原农谷以种业为核心产业,总面积达1612平方千米,分一核三区,核心区位于平原示范区。中原农谷展厅以版面介绍及科技成果展示结合的方式呈现。据悉,中原农谷已引入6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建成关键共性技术、检验检测综合服务、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服务平台,保藏有各类种质资源19.9万份。截至2024年底,中原农谷共有161个品种通过审定。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随后,考察团移步占地36亩的中原农谷地展区域。在占地24亩的主粮与经济作物展示区里,各类品种长势喜人。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中原农谷有9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新麦58、郑麦918先后以1618万元、1918万元被成功竞拍,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在12亩温室大棚展区,科技感十足——基质栽培的果蔬、岩棉栽培的生菜、营养液循环种植的叶菜,以及智能化植物工厂的无菌生产场景,让考察团直观感受到中原农谷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实力与魅力。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从“农田”到“餐桌” 触摸速冻食品产业脉动

  11时许,考察团来到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对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探访。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欢迎各位走进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开创者——三全食品!”在讲解员引导下,考察团首先驻足企业文化墙前:从1990年发明“中国第一粒速冻汤圆”,到2008年成为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再到如今拥有郑州、广州等7大工厂基地、245项专利、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三全食品取得的非凡成就让东盟嘉宾频频点头。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在无菌实验室与生产线区域,考察团近距离观察速冻食品的“安全密码”:对蔬菜进行五道清洗,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农药残留,-35℃至-40℃的速冻隧道通过“活性冻态锁鲜技术”锁住食材营养,金属检测器像“安检仪”般排查异物,最后由2.5万吨库容的智能化立体冷库实现“无人化自动出入库”。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从蔬菜清洗到冷库存储,每一步都有标准和检测,三全食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战略,打造了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给消费者奉献安全、优质、美味的食品。讲解员的介绍,让考察团对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了更深认知。

  双向赋能促共赢 豫见东盟合作新未来

  12时许,考察团结束了此次参观。在返程路上,嘉宾们纷纷表示,此次考察不仅看到了中原农谷的种业创新实力,也见识了三全食品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前者的种质资源与农业技术,可助力东盟提升粮食产能;后者的加工工艺与冷链经验,能为东盟农产品增值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豫见新“粮”缘 东盟嘉宾实地探寻中原农业脉动

  作为河南农企的重要“实景名片”,此次参观考察,既展现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优势,也彰显了河南企业“立足中原、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合作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东盟智慧农业示范中心落户郑州农发集团黄河农场,成为一个全天候的固定交流平台。该中心立足黄河农场区位与资源优势,将聚焦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现代农业产投合作、人才交流与技术培训等方面,致力打造“产学研用贸”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以数字智慧农业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实现新发展。

  豫见东盟好“粮”缘。随着东盟企业与河南涉农企业之间的持续深入交流,河南与东盟之间在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供应链等各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保障双方粮食安全、推动中国—东盟粮农产业更好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