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5月起,这种银行卡不能用了……”“紧急扩散!5月1日起这种银行卡不能用了,赶快换卡……”最近两天,关于某种银行卡5月起不能用的消息在多个财经公号上发布,微信朋友圈被刷屏。惊人的大标题让不少持卡人坐不住了:咋回事?哪种银行卡不能用了?是不是得抓紧时间换卡去啊?
事实上,真相与标题无关。这条消息的准确表述是:5月1日起,银行将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功能。不影响使用,也不必急着换卡。
“银行卡禁用”标题持续刷屏
“听说了吗?那种复合式银行卡5月份就不能用了,得换卡。”昨日一大早,上班族小刘就听到对面同事在议论换卡的事。他表示疑惑,同事说:“你还不知道?发给你看看!”很快,一条消息发来,标题就是:“这种银行卡5月起不能再用了……”,他打开看了一眼,好像是银行将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某种功能,貌似不能用了,自己包里也有这种卡,那怎么办?趁着中午休班,小刘专门到附近的银行询问这种卡怎么换,并且给银行工作人员看了收到的微信。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条微信的意思在内容里写得很明白:“银行将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仅关闭磁条交易,不影响芯片使用,不用着急换卡。小刘再次确认银行卡可以正常使用后,才离开了银行。
昨日,记者也在各大财经公众号和微信朋友圈见到了被广泛转发的这条消息。选取了几家媒体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标题,如“所有人注意!这种银行卡5月起不能再用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再过1个多月,这种银行卡就不能再用了!快去换!” ……
如此确定而惊悚的标题的确让不少持卡人“惊”着了,第一反应就是点开来看,有人看得不仔细,有人看不太懂,结果就是,大多数人被标题忽悠了。
复合卡关闭磁条交易 不影响使用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银行界专业人士给出了正确解读。
此条消息来源于2016年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7年5月1日起,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据此通知,5月起,所有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将被关闭,即只能使用芯片交易了。
有必要先普及一下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知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银行卡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有磁条的纯磁条卡,这是各商业银行最早发行的卡片,磁条卡的最大缺点就是安全性低,很容易被复制,在全国泛滥的电信诈骗中,克隆卡交易的都是磁条卡;第二种则是现在各银行正在力推的芯片卡,也称金融IC卡,卡上没有磁条,只有一个智能芯片用以存储所有信息,芯片卡的安全性很高,卡内信息很难复制,也就避免了伪卡风险;第三种卡就是此次《通知》涉及的芯片磁条复合卡,卡上既有磁条也有芯片,这是一种从磁条卡到芯片卡过渡期间发行的卡片,因为有磁条交易,卡的安全性仍然很低,按央行要求,5月起银行将全面关闭这些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只有芯片可用,这些卡将会变成真正的芯片卡。
对于消费者来说,关闭复合卡的磁条交易不会影响到卡片的任何使用功能,只会提高卡片的安全度。这些卡在POS机使用时,将从刷卡交易变为插卡交易。
省会一家银行信用卡部人士介绍说,关闭复合卡的磁条交易是个渐进的过程,从去年9月1日开始,各银行已经在逐步关闭复合卡的磁条交易,今年5月1日则是政策规定的最后截止日期。
河北银联相关人士介绍说,目前我省的金融IC卡使用环境早已完善,全省所有POS机都已经过系统改良,可以使用金融IC卡。
复合卡未关闭磁条交易被克隆 银行要担责
复合卡关闭磁条交易带来的安全性不仅体现在避免被复刷,也体现在了被克隆后盗刷责任的转移上。
河北银联相关人士介绍说,2014年,中国银联第四届风险管理委员会就审议并通过了《银联PBOC标准IC卡伪卡风险责任转移规则》,对复合卡的伪卡风险做了详细规定。规定如下:
1.复合卡在未完成PBOC标准IC卡迁移改造的终端上使用时,若以磁条方式完成交易而产生的伪卡风险损失,无论交易是否凭密,均由收单机构承担责任。
2.复合卡在已完成PBOC标准IC卡迁移改造的终端上使用时,若收单机构或特约商户未按照IC卡的规范操作程序优先受理芯片而直接以磁条方式完成交易,由此产生的伪卡风险损失,无论交易是否凭密,均由收单机构承担责任。
3.复合卡在已完成PBOC标准IC卡迁移改造的终端上使用时,若收单机构未正确处理复合卡的降级使用交易,由此产生的伪卡风险损失,无论交易是否凭密,均由收单机构承担责任。
简单说,就是因收单机构的过错与违规,导致复合卡被克隆被盗刷,那么收单机构(一般是收单银行或第三方支付)要担责。持卡人可要求收单机构给予赔偿。
磁条卡换芯片卡
央行新规此次未涉及纯磁条卡,磁条卡仍然能正常使用。但是银行界人士也提醒持卡人,磁条卡换芯片卡是大势所趋,为了自己的账户安全,建议持卡人及早到银行更换芯片卡,即金融IC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